楊照‧天才兒童症候群

09:30:00

除了追求“標準答案”之外,在兒童教育上,還有另外一項社會習慣,應該稱為“天才兒童症候群”吧!


我們常常用各種形式,鼓勵“超齡演出”。幾年前有一位台灣的小女孩,11歲就考上了美國費城的寇蒂斯音樂學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她暑假回台灣,在國家演奏廳開獨奏會,竟然早早票就全賣光了。我聽過她的演奏,老實說,她的技巧和表現,就是一個普通音樂學院學生的程度,她能彈奏出來的音樂,大概美國每一個20歲的音樂學院學生都能彈奏。

換句話說,音樂本身平凡得很,那為甚麼那麼多人要買票?不是聽音樂,是看“小天才”表演。“小天才”獲得的掌聲與注意,往往對小孩自己是破壞,是障礙,而不是祝福與助力。一個5歲小孩就能解二次聯立方程式,絕對不值得我們鼓勵,因為這樣的能力,任何一個15歲的國中畢業生,都會學到。重點不在甚麼時候獲得這樣的能力,而在於一個人最後能擁有多少能力,他的數學能力可以發展到甚麼程度。

太早的數學小天才,往往忘記了數學這個專業領域,絕不可能靠解二次聯立方程式支撐起來。一個被大人捧成天才的小孩,反而會失去了為自己去追尋數學樂趣的能力,他是為表演而親近數學,不是為了自己。

一個被捧成鋼琴小天才的人,很容易就忘掉了,他擁有的其實是稀鬆平常的能力,是任何一個音樂學院學生都會的,要真正在音樂領域有所突破、有所貢獻,比的不是誰先到達一個高度,而在誰最後能到達最高的那一層境界。

同樣地,沒有經歷過自我身體開發的小孩,就算比別人早一點會一些有難度的動作,畢竟還是進不了舞蹈的門,甚至,正因為他以為那樣就是舞蹈了,將會使他一輩子領略不了舞蹈內在的自由精神。

我們不只要抗拒“標準答案”,還要抗拒“天才兒童”,要抗拒“天才表演”,才能對小孩有真正長遠的幫助。

“當天才兒童的爸媽比當學習遲緩的爸媽要辛苦多了。”是的,天才兒童需要的是特殊教育,跟學習遲緩的小孩一樣。然而,我們會遇到的真正問題,不是如何教育天才,而是台灣太多家長,想方設法要將小孩教成“天才”。

“天才”能教嗎?“天才”的定義是本來擁有某些特殊天賦才能的人,所以“天才”只能被“發現”,卻不可能以人為努力教出來。如果對“天才”有正確的理解,老實說,不應該有那麼多人希望家中有天才兒童。

天才無法跟人家一樣經驗正常教育,必須為了他們設計特殊的學程,還要留心他們受特殊教育過程可能會有的負面社會化影響。想想,一個數學能力跟大學生一樣強的8歲小孩,怎麼可能安安靜靜聽小學數學課,然而把他放去大學裡,他又如何跟其他大學生溝通、生活呢?

天才注定無法正常地長大,而且他們巨大的天賦,必然會相應壓抑他們其他方面的發展,還是這樣舉例吧,一個數學能力跟大學生一樣強的八歲小孩,他的天賦會持續將他拉向數學,他能在數學中得到那麼大的滿足,他怎麼會願意辛苦地去學國語、自然或繪畫呢?

教天才比教遲緩兒更辛苦。然而,天才哪有那麼多!

真正常見的不是天才,而是家長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刻意去開發訓練小孩當“假天才”的能力。

原文链接:星洲日報 · 照鏡
作者:楊照‧台灣評論人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