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就要读最唯美的古典情诗
22:35:00
情難解,詩亙古,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課題,不分古今,超越國界。打從詩三百、兩漢樂府以來,中國文學即不斷鋪敘著愛情故事,美麗而哀愁。哀愁,可以說是中國古典情詩的主調,然而這種哀愁是美麗的,不僅是形式之美, 其實質的美亦讓人為之心動!
雖說赤裸坦白是一種真誠的美,然而含蓄委婉、迂迴反覆,這樣的美無疑更動人心魄! 詩便是這樣的一種文學,它是精簡的語言,精鍊的情懷,而愛情的表達,是最適宜以詩來抒發。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釋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注释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注釋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蝶戀花》· 柳永
伫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注釋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
此詩爲唐代銅官窯瓷器題詩,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創作或當時流行的里巷歌謠。1974-1978年間出土於湖南長沙銅官窯窯址。見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下冊,《全唐詩續拾》卷五十六,無名氏五言詩,第1642頁,中華書局,1992年10月版。全詩爲: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所引當出自網文《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想必是網文作者爲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對原詩有所改動。該文頗淒美,遍轉各網站。
意思是:感歎兩人相愛卻不能長相守的無奈辛酸。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所引當出自網文《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想必是網文作者爲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對原詩有所改動。該文頗淒美,遍轉各網站。
意思是:感歎兩人相愛卻不能長相守的無奈辛酸。
《蔔算子》·李之儀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李之儀這首《蔔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複叠回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
詞以長江起興。開頭兩句,“我”“君”對起(李之儀以女性的身份寫了此詩),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叠複遝的句式,加強了詠歎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歎息,在隔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三、四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幹;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摺。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盡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隻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摺關係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毛晉盛讚這幾句爲“古樂府俊語”(《姑溪詞跋》),可謂一語中的。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别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别之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爲深摯婉曲,變重言錯擧爲簡約含蓄。
寫到這里,詞人翻出一層新的意蘊:“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一脈遙通。這樣以來,單方面的相思便變爲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别恨便化爲永恒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與升華。江頭江尾的遙隔這里反而成爲感情升華的條件了。
這首詞的結拍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恒之愛,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全詞以長江水爲抒情線索。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萬里阻隔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别恨的觸發物與象征,又是雙方永恒相愛與期待的見證。隨着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
詞以長江起興。開頭兩句,“我”“君”對起(李之儀以女性的身份寫了此詩),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叠複遝的句式,加強了詠歎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歎息,在隔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三、四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幹;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摺。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盡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隻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摺關係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毛晉盛讚這幾句爲“古樂府俊語”(《姑溪詞跋》),可謂一語中的。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别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别之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爲深摯婉曲,變重言錯擧爲簡約含蓄。
寫到這里,詞人翻出一層新的意蘊:“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一脈遙通。這樣以來,單方面的相思便變爲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别恨便化爲永恒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與升華。江頭江尾的遙隔這里反而成爲感情升華的條件了。
這首詞的結拍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恒之愛,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全詞以長江水爲抒情線索。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萬里阻隔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别恨的觸發物與象征,又是雙方永恒相愛與期待的見證。隨着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
《击鼓》詩經·邶風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釋
- 鏜(tánɡ堂):鼓聲。其鏜, 即“鏜鏜”。
- 踴躍:雙聲連綿詞, 猶言鼓舞。兵:武器,刀鎗之類。
- 土國:或役土功於國。漕:地名。
- 孫子仲:衛國大夫。
- 平:和也,和二國之好。謂救陳以調和陳宋關係。陳、宋: 諸侯國名。
- 不我以歸:即不以我歸。
- 有忡:忡忡。
- 爰(yuán元): 本發聲詞,猶言“於是”。喪:喪失,此處言跑失。爰居爰處? 爰喪其馬: 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
- 於以:於何。
- 契闊:聚散。契,合;闊,離。
- 成說:成言也,猶言誓約。
- 於嗟:即“籲嗟”,猶言今之哎喲。
- 活:借爲“佸”,相會。
- 洵:遠。
- 信:一說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說誓約有信。
戰鼓敲得咚咚響, 奔騰跳躍練刀鎗。
國人挑土修漕城, 我獨南行上沙場。
跟隨將軍孫子鍾, 聯合陳國與宋國。
不許我們回家鄉, 憂愁痛苦滿心傷。
哪里是我棲身處? 哪里丟失我的馬?
讓我哪里去尋找? 在那山坡樹林下。
生離死别好淒苦, 先前與你有誓言。
緊緊拉着你的手, 與你偕老到白頭。
可歎遠隔千萬里, 想要生還難上難。
可歎生死長别離, 山盟海誓成空談。
國人挑土修漕城, 我獨南行上沙場。
跟隨將軍孫子鍾, 聯合陳國與宋國。
不許我們回家鄉, 憂愁痛苦滿心傷。
哪里是我棲身處? 哪里丟失我的馬?
讓我哪里去尋找? 在那山坡樹林下。
生離死别好淒苦, 先前與你有誓言。
緊緊拉着你的手, 與你偕老到白頭。
可歎遠隔千萬里, 想要生還難上難。
可歎生死長别離, 山盟海誓成空談。
擊鼓》是春秋衛國遠戍士兵抒發思歸不得的哀怨之情的作品;同時,它還是反映征役這一社會問題的著名民歌。全詩格調悲涼淒愴,感情絕望,彌漫着濃重的怨悵哀楚的色彩。詩的第四章回憶臨行前與妻子執手相約的話語,令人倍感沉痛。傳奇女子張愛玲曾在《傾城之戀》中借範柳原之口說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别,都是大事,是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生多麼小,多麼小!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不分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她的眼光敏銳而獨到,一針見血地點破了這首詩痛人心扉之處。
《上邪》汉·乐府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注释
- 上邪!(Yé):猶言“蒼天啊”也就是對天立誓。上,指天。邪,音義同“耶”。
- 相知:相愛。
- 命:古與“令”字通,使。這兩句是說,我願與你相愛,讓我們的愛情永不衰絕。
- 陵(líng):大土山。
- 震震:雷聲。
- 雨雪:降雪。雨,音yù ,名詞活用作動詞。
- 天地合:天與地合而爲一。
-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語。
天啊!
我願與你相愛,讓我們的愛情永不衰絕。
除非山變成了平原,江河幹得不見一滴水,
冬天陣陣打雷,夏季的雨天里下雪,
天和地重合到一起——才敢與你訣别。
我願與你相愛,讓我們的愛情永不衰絕。
除非山變成了平原,江河幹得不見一滴水,
冬天陣陣打雷,夏季的雨天里下雪,
天和地重合到一起——才敢與你訣别。
本篇是漢樂府民歌《饒歌》中的一首情歌,是熱戀中的情人對於愛情的誓言。它語言質樸、參差不齊、全無修飾,卻有令人驚心動魄的力量。詩的主人公在呼天爲誓,直率地表示了“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的願望之後,轉而從“與君絕”的角度落墨,這比平鋪更有情味。主人公設想了三組奇特的自然變異,作爲“與君絕”的條件:“山無陵,江水爲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顛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這些設想一件比一件荒謬,一件比一件離奇,根本不可能發生。這就把主人公至死不渝的愛情強調得無以複加,以至於把“與君絕”的可能從根本上排除了。這種獨特的抒情方式准確地表達了熱戀中人特有的絕對化心理。深情奇想,確實是“短章之神品”。這首詩也充分體現了漢樂府民歌感情激烈而直露的特色。
《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盪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其以一思婦口吻,委婉而真切抒發了對遠行丈夫的懷念。盡管在流傳過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讀之使人悲感無端,反複低徊,爲女主人公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詩歌大致可以分爲兩部分,前六句追述離别,後十句述說相思,詞句明白如話,但内容深沉感人。詩中淳樸清新的民歌風格,内在節奏上重叠反複的形式,表現出東方女性熱戀相思的心理特點。
全詩語言質樸、自然、優美,有很強的抒情性,帶有明顯民歌特點,加之叠字、起興、比喻、對偶等多種藝術手法地成功運用,給人一種一唱三歎的韻味,使得詩歌的藝術水平達到“驚心動魄”的境界。大詩人白居易題寫一首《古意》加以模擬,以此表達爲這篇《古詩十九首》的傾倒之情。
全詩語言質樸、自然、優美,有很強的抒情性,帶有明顯民歌特點,加之叠字、起興、比喻、對偶等多種藝術手法地成功運用,給人一種一唱三歎的韻味,使得詩歌的藝術水平達到“驚心動魄”的境界。大詩人白居易題寫一首《古意》加以模擬,以此表達爲這篇《古詩十九首》的傾倒之情。
《鵲橋仙》·秦观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注釋
- 鵲橋仙:此調有兩體,五十六字者始自歐陽修,因其詞中有“鵲迎橋路接天津”句,取以爲名;八十八字者始於柳永。此調多詠七夕。
- 纖雲弄巧:纖細的雲彩變幻出許多美麗的花樣來。這句寫織女勞動的情形。傳說織女精於紡織,能將天上的雲織成錦緞。
- 飛星傳恨:飛奔的牽牛星流露出(久别的)怨恨。作者想象被銀河阻隔的牛郎、織女二星,閃現出離愁别恨的樣子。
- 金風:秋風。秋,在五行中屬金。玉露:晶瑩如玉的露珠,指秋露。
- 忍顧:不忍心回頭看。
- 朝朝暮暮:日日夜夜。這里指日夜相聚。
《鵲橋仙》原是爲詠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而創作的樂曲。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最後一句對牛郎織女致以深情的慰勉:隻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這一驚世駭俗、震聾發聵之筆,使全詞升華到新的思想高度。作者否定的是朝歡暮樂的庸俗生活,歌頌的是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
《雁邱詞》 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别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横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黄土。
千秋萬古,爲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歡樂趣,離别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横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黄土。
千秋萬古,爲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這是一首詠物詞。在詞前有小序:“太和五年乙醜歲,赴試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穫一雁,殺之矣。其脱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之,累石爲識,號曰雁邱。時同行者多爲賦詩,予亦有《雁邱詞》”。
《雁邱詞》的首句“問世間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記述了一個感的的故事:
當年,元好問去並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者。這個捕雁者告訴元好問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另一隻脱網而逃。豈料脱網之雁並不飛走,而是在他空盤鏇一陣,然後投地而死。元好問看看捕雁者手中的兩隻雁,一時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兩隻雁,接着把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石做爲記號,號曰“雁邱”,並作《雁邱詞》。雁殉的事強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詞的開篇,便陡發奇問,破空而來。作者本要詠雁,卻從“世間”落筆,以擬雁,賦予雁以超越自然的意義,想象極爲新奇。也爲下文寫雁的殉預做張本;古認爲,至極,“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是何等極致的深!
《雁邱詞》的首句“問世間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記述了一個感的的故事:
當年,元好問去並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者。這個捕雁者告訴元好問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另一隻脱網而逃。豈料脱網之雁並不飛走,而是在他空盤鏇一陣,然後投地而死。元好問看看捕雁者手中的兩隻雁,一時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兩隻雁,接着把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石做爲記號,號曰“雁邱”,並作《雁邱詞》。雁殉的事強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詞的開篇,便陡發奇問,破空而來。作者本要詠雁,卻從“世間”落筆,以擬雁,賦予雁以超越自然的意義,想象極爲新奇。也爲下文寫雁的殉預做張本;古認爲,至極,“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是何等極致的深!
《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一首感情深摯的悼亡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時年蘇軾四十歲,剛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不久。序雲:“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乙卯即熙寧八年。題爲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詩人十九歲娶王弗爲妻,二人恩愛和睦,感情篤厚。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於汴京西郊,次年歸葬故里四川眉州東北之彭山縣安鎮鄉。詩人與朝中權貴不和,外任多年,悒鬱不得志,夜中夢見亡妻,淒楚哀惋,於是寫下這篇著名的悼亡詞。全詞感情深摯,充滿一種淒婉哀傷的調子。
這首詞表達了蘇軾己對亡妻的無限懷念和人世滄桑的悲戚。起句“十年生死兩茫茫”,顯示了他對亡妻的思念之深,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便是一種沉甸甸的哀情,爲全詞定下了主調,淒哀至極,也點出夫妻死别的時間——十年。王弗病故至蘇軾作此詞時恰爲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長的途程。然而,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都沒有沖淡詩人對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曆時愈久而愈深、愈濃。懷想至切,卻生死相隔,不得一見。“茫茫”二字,傳達出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淒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兩”字。“兩茫茫”,就不隻是講詩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樣情思,一樣哀緒。這里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後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不思量”,寫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細領會,卻是詩人的更深一層的情懷。說不思量,即是思量。因爲這種思念,既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可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自難忘”。這一叙述的跌宕,作者用最平常的語言,作了最真實動人的描繪,更顯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這首詞表達了蘇軾己對亡妻的無限懷念和人世滄桑的悲戚。起句“十年生死兩茫茫”,顯示了他對亡妻的思念之深,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便是一種沉甸甸的哀情,爲全詞定下了主調,淒哀至極,也點出夫妻死别的時間——十年。王弗病故至蘇軾作此詞時恰爲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長的途程。然而,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都沒有沖淡詩人對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曆時愈久而愈深、愈濃。懷想至切,卻生死相隔,不得一見。“茫茫”二字,傳達出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淒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兩”字。“兩茫茫”,就不隻是講詩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樣情思,一樣哀緒。這里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後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不思量”,寫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細領會,卻是詩人的更深一層的情懷。說不思量,即是思量。因爲這種思念,既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可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自難忘”。這一叙述的跌宕,作者用最平常的語言,作了最真實動人的描繪,更顯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愛妻的名字叫韋叢,比元稹小四歲,二十歲和元稹結婚,二十七歲時就不幸去逝。元稹寫給她的詩篇除了《譴悲懷三首》,還有《離思五首》、《六年春遣懷八首》、《雜憶五首》等等,可以說篇篇感人至深。元稹這首詩表達自己對逝去的愛妻的癡情迷戀,難以忘懷。即使再美麗的女子,在他眼中看起來,也比不上他心目中的那位意中人,就象經歷過滄海水、巫山雲的人不再以其他地方的水雲爲水雲一樣。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爲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游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别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雲爲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别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爲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别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難爲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象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里爲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讚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爲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脱的一種感情上的寄托。“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爲,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了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爲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鏇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爲人稱誦。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爲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游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别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雲爲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别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爲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别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難爲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象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里爲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讚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爲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脱的一種感情上的寄托。“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爲,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了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爲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鏇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爲人稱誦。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注釋
- 此詞原爲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仄韻。
- 危樓:高樓。
- 黯黯:迷蒙不明。
- 擬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
- 對酒當歌:語出曹操《短歌行》。當:與“對”意同。
- 強:勉強。強樂:強顏歡笑。
- 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語本《古詩》:“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這首詩表達了對意中人的思念愛慕之情,全詩緊扣“春愁”即“相思”,卻又遲遲不肯說破,直到最後一句,才使真相大白。詞在相思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回盪,感染力更強。末句表達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着態度,因而廣爲流傳。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