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详略安排
12:00:00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的需要来确定的。与中心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突出中心的,是重点材料,要详写;其余的与中心有关系的次要材料要略写;没有关系的不写。总之,详写的要做到浓墨重彩,生动具体;略写的要做到简笔勾勒,概括精炼,画龙点睛。只有做到浓重相依,详略得当,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对车站送行的场面进行了细致的叙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大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段文字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细致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种感情不是别人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而是作者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的。因此,“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达出父子间的真挚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至于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等事,从文章表达中心的需要方面看,这是为下文描写父亲背影渲染悲凉气氛的,所以不必详写,又不能不写,只能略写。
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作者通过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文章重点对三路大军的战况(事件)进行详细地叙写,而对解放军将士(人物)如何英勇杀敌没有进行详细叙写,只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词语概括叙述。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报道战况,突出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报道具体人物。
例如,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作者在观察感受春天的基础上,细致描绘了富有特征的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写出了春天富有特征的景色。在文章最后,作者简略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这三个排比比喻句对文中描绘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作者在对济南的冬天进行多角度描写后,展现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美丽景色。在此基础上,作者在结尾含蓄抒情,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作结,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赞美之情。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叙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勾画出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满肚子是麻烦礼节”的长妈妈。特别是详写阿长为作者买渴望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一事,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而这种感情是通过作者几句议论表达出来的:“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情,他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这种穿插议论、抒情的手法在记叙文中很普遍。我们常说情由景生,情(理)由事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升华。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就显得水到渠成了,但不能喧宾夺主,起到点题作用即可。
同学们写记叙文时,有的喜欢把议论放在前面,然后叙事,且在内容上叙事过详,往往造成文体模糊的现象,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
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在冬天的百草园里捕鸟:“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一些秕谷,绑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一细节,准确地用了一串动词,具体描写出了捕鸟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表现了作者欢乐幼稚的心理,说明了冬天的百草园也是有趣的,照应了开头所写的“但那是却是我的乐园”一句,突出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特写,在记叙文中会经常出现。只要细心阅读就会发现,是作者为表达中心需要而有意安排的。
再如,李祥森在《台阶》一文中对父亲坐台阶的细节描写令人深思。在没有造台阶之前,只有三级台阶。文中写道:“父亲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这里写出了台阶低和父亲的辛劳。后来,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新的九级台阶造好了。文中同样有一段对父亲坐台阶的描写:“第二次他坐台阶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觉得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在门槛上去。”父亲造台阶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受人尊重,但造好了,坐上去却又不自在,这是为什么呢?前后的细节对比反映了父亲因自己家的台阶低,一辈子低眉顺眼,不被人重视,现在改变了现状,长期的自卑感又使他难以一下适应的心理,表现父亲具有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性格。
还有,鲁迅的《故乡》中两次对闰土的肖像刻画。少年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而中年的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写出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巨大变化,形象鲜明而深刻。然后揭示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矛盾,反映农民的悲苦命运,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忧虑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总之,中心统帅材料,材料为中心服务,材料的详略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希望同学们在动笔前,要先确定好文章的中心,再围绕中心选材,根据中心需要确定材料的详略。布局谋篇时,做到心中有数,不游离中心,不偏离主旨,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不断地尝试,就可以写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题鲜明的文章了。
原文链接:育星教育网
但是,同学们平时写作训练时,往往忽略材料的详略安排,或者不清楚为表达中心的需要该如何安排材料的详略,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东拉西扯,写成流水账。其实,材料详略的安排是有“法”可循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人详事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写人要写出人的思想、性格品质等方面的特征,而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品质等方面的材料,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是重点材料,这些方面应该详写;涉及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事件,适合概括叙述,因为所述的事件是用来表现人物的品格的,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应当略写。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对车站送行的场面进行了细致的叙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大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段文字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细致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种感情不是别人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而是作者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的。因此,“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达出父子间的真挚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至于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等事,从文章表达中心的需要方面看,这是为下文描写父亲背影渲染悲凉气氛的,所以不必详写,又不能不写,只能略写。
二、事详人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把事件作为主要对象的记叙文。这类文章,虽然少不了写到人物和景物,但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只能围绕着事件,服从于事件或依附于事件。它的明显特点是,注重把事件的过程具体表现出来。文章的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不着力去刻画人物,也无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而不是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作者通过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文章重点对三路大军的战况(事件)进行详细地叙写,而对解放军将士(人物)如何英勇杀敌没有进行详细叙写,只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词语概括叙述。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报道战况,突出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报道具体人物。
三、景详情略法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应情景交融,但情是由景和物而生发的,所以描写景和物是基础,应详写,抒情应该略写。例如,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作者在观察感受春天的基础上,细致描绘了富有特征的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写出了春天富有特征的景色。在文章最后,作者简略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这三个排比比喻句对文中描绘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作者在对济南的冬天进行多角度描写后,展现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美丽景色。在此基础上,作者在结尾含蓄抒情,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作结,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记详议略法
以记叙、描写为主的文章,往往结合抒情、议论来点明主题,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可略写。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叙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勾画出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满肚子是麻烦礼节”的长妈妈。特别是详写阿长为作者买渴望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一事,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而这种感情是通过作者几句议论表达出来的:“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情,他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这种穿插议论、抒情的手法在记叙文中很普遍。我们常说情由景生,情(理)由事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升华。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就显得水到渠成了,但不能喧宾夺主,起到点题作用即可。
同学们写记叙文时,有的喜欢把议论放在前面,然后叙事,且在内容上叙事过详,往往造成文体模糊的现象,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
五、特写镜头法
特写是一种影视艺术手法,它通过拍摄局部,如某个物品,某个人的动作、肖像、表情、细节等,从而造出鲜明的视觉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写作也可借用此法,进行工笔刻画,细致描写,以期达到凸显事物特征、渲染场面气氛、深化文章主题的效果。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在冬天的百草园里捕鸟:“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一些秕谷,绑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一细节,准确地用了一串动词,具体描写出了捕鸟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表现了作者欢乐幼稚的心理,说明了冬天的百草园也是有趣的,照应了开头所写的“但那是却是我的乐园”一句,突出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特写,在记叙文中会经常出现。只要细心阅读就会发现,是作者为表达中心需要而有意安排的。
再如,李祥森在《台阶》一文中对父亲坐台阶的细节描写令人深思。在没有造台阶之前,只有三级台阶。文中写道:“父亲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这里写出了台阶低和父亲的辛劳。后来,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新的九级台阶造好了。文中同样有一段对父亲坐台阶的描写:“第二次他坐台阶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觉得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在门槛上去。”父亲造台阶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受人尊重,但造好了,坐上去却又不自在,这是为什么呢?前后的细节对比反映了父亲因自己家的台阶低,一辈子低眉顺眼,不被人重视,现在改变了现状,长期的自卑感又使他难以一下适应的心理,表现父亲具有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性格。
还有,鲁迅的《故乡》中两次对闰土的肖像刻画。少年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而中年的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写出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巨大变化,形象鲜明而深刻。然后揭示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矛盾,反映农民的悲苦命运,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忧虑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总之,中心统帅材料,材料为中心服务,材料的详略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希望同学们在动笔前,要先确定好文章的中心,再围绕中心选材,根据中心需要确定材料的详略。布局谋篇时,做到心中有数,不游离中心,不偏离主旨,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不断地尝试,就可以写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题鲜明的文章了。
原文链接:育星教育网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