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失误的基本归因及对策
15:00:00
语文考试是检查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的主要手段。答对答好试题,是每个学生所努力追求的重要学习目标。但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答题时问题迭出,成绩不如人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例如有一道初一试题,要求用有关的文学知识选出《我的老师》《挖荠菜》《回延安》《荔枝蜜》中不同类的一项,由于学生以往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不得要领,不知道选《回延安》这一诗歌,答对的极少。二是片面理解题目,以偏盖全。如有这样一道题:《故乡》中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作者写人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共有三问,结果一些学生只答其中的一、二问就结束了。再如一个题中有两个空要填,但学生只填了一空,不能完整地回答问题,当然就要失分。三是题目理解错误,例如题目要求概括思想意义,而学生理解为写出主要内容;要求指出过渡句,却找了中心句等。把不同类的问题混为一谈,背离了题目要求。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
一是没有认真阅读题目,盲目行事。总对自己充满“自信”,似乎一搭眼便全部把握了题目,不用逐字逐句去阅读、推敲、审核,凭经验思考,凭感觉解题,把日常学习的惯性带入了考试。
第二,在自己的知识水平范围内无法理解题意,即头脑中没有这种知识储备,不知所云。没见过这种题型,没学过这一知识,或学过又忘记等等,都会使学生陷入迷惑莽撞之中,当然也就无从答题。
第三是受思维定势影响。例如总觉得论点是在文章的开头,总是把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划在最前面,一看到成语中有扩号,就认为是让填字而想不到解释,一看到选择就以为都是单项选择而绝不会是多项选择,一分析某一句或段的作用,都回答“可以突出中心”,此种事例不胜枚举。它反映了学生长期在某种训练模式的支配下,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模式,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一是答非所问,不能按照要求去回答,而是扯到了别的上面。例如题目要求判断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学生却回答修辞方法;题目要求指出某个句段使用的表达方式,学生又答成了说明方法;要求判断词性,学生答成了褒义、贬义的区分,如此等等,风马牛不相及。
二是胡乱拼凑,把几类知识杂糅到一起,分不清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思路混乱。比如对词按结构、语法功能、意义关系、感情色彩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而学生在答题时就把这些不同的知识搅混到一起去,致使错误出现。
三是思路中断,例如默写课文、填写名言警句时突然忘记有关内容,做分析题时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着眼等等,思路堵塞,不能通达,语言表达的通顺流畅无从谈起。
我们考查学生的要点在于,第一,这些知识你具有了吗?第二,对这些知识你确实理解并能正确运用了吗?第三,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你还能有多少发挥与超越?举一隅能否以三隅反,窥一斑能否知全豹?
而学生的错误在以上这三个层面上都有反映,尤其在第二、三点上。究其原因,首先是知识归类混乱,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储存,有所理解,但不善于即时整理、归类,不善于进行比较、区别,含糊不清,无意之中把多种知识混到一起而无法区分,一到答卷,便会张冠李戴,牛头不对马嘴。其次是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淡薄模糊,似是而非,说完全不知道又知道一些,说真正知道又有许多不明白,结果以朦胧的知识准备去进行精确的试题解答,当然就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再次是知识集合不全,在一定阶段按要求应掌握的知识,只掌握了其中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而试题往往覆盖面广,考查的知识点多,这样,学生答题时就总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要么“拉郎配、顶角色”,要么空缺不答。另外,不能灵活地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对于记忆再现型、简单理解型的题目尚能解析,而对较为复杂的、能力要求较高的分析、综合题目就没有了招数,不知从何思考,从何入手。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说不清、讲不明、颠三倒四、语无论次的现象,首先反映了思维混乱的实质,说明缺乏应有的知识存储和整理归纳排列知识的能力。其次反映了学生缺乏基本的语言积累,有时肚里确实有货,可惜是茶壶里的饺子,想说的话无法表达出来。再者,不善于对语言进行推敲、修改、润色,不注意炼词造句。往往只注意写了没有,而不注意写得怎么样;只注意把老师教的话写出来,而不注意把自己的话融汇在里面。
当然,造成学生语文答题失误的原因还有许多,如粗心大意、书写混乱、不会运筹时间、心理素质差、环境影响等等,但具有核心意义的是以上诸方面,其余不再赘述。
语文知识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零碎、散落、庞杂,给人的感觉是抓不住头脑。事实上,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有着它自己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结构框架体系,知识间有着必然与内在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首先夯实基础,不折不扣地落实每一个知识点,一个字怎么读写,一个词怎样运用,都要一丝不苟清清楚楚,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础。其次,注意把知识进行归类,理出线索,弄清脉络,把零碎的知识连成串,结成网,构建知识树,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仓库就不会杂乱无章,检索使用时就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项工作不要等到所有的知识都学完,该进行总复习时才做,那已经晚了,因为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把大量的知识系统都掌握,这近乎苛求。所以,我们应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辨析、比较,通过这样的工作使他们不仅能很好地掌握有关知识,而且可以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区别各知识要素、知识系统的异同,那么,就可以避免混淆、杂糅的现象发生。
灵活地运用知识,巧妙地解决问题,其根本不在于大量地做题目。把所有可能考到的题目都碰上,这是一厢情愿的妙想,许多师生为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收效甚微。我们不能指望以撒大网捉小鱼的题海办法来提高学生答题的质量,这只会事倍功半,加重学生负担。而应该更多地遵循认知的规律,先走好学懂知识—记住知识—运用知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然后再学会分类、比较、辨析、综合等等,加强变式训练,一题多变,几题互变,使学生从中悟出变与不变的道理,把握变的形式和不变的真谛,也就是既能看清题目的表象,更能剔除所设的各种假象,把握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应变能力,少做练习而解题能力较高。
语文试题的一大特点是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科学人文,无所不包。有一些题目由于学生对某些知识不了解,甚至毫无所知,导致答题时受到影响。鉴于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教好课本之外,还要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学习、接人待物等常识,懂得起码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当今社会出现的新事物、新热点、新问题,练好“诗外功夫”,这才不至于答题盲目出错,闹笑话。
此外,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学会恰到好处地遣词造句、构段组文,把学科教学的这一最基本的任务落到实处。还要专门进行必要的答题语言训练,做到简明扼要、明白如话、准确无误、丝丝入扣。坚决消除繁琐@①唆、故弄玄虚、模糊不清等现象,以此来保证答题的质量。
考试如同一面镜子,能折射出平时教学的优劣得失。只有把日常的训练抓实抓好,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一、答题失误的表现与基本归因
1.不能把握题目
答题的第一步就是全面正确地理解题目,然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去解答。但在实际的答卷中,许多学生并未做到这一点。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本不理解题目要求,对题目一无所知,不知道应该怎么解答。这常常出现在新题型、新内容、新要求上。所谓新,就是学生从未见过,练过。例如有一道初一试题,要求用有关的文学知识选出《我的老师》《挖荠菜》《回延安》《荔枝蜜》中不同类的一项,由于学生以往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不得要领,不知道选《回延安》这一诗歌,答对的极少。二是片面理解题目,以偏盖全。如有这样一道题:《故乡》中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作者写人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共有三问,结果一些学生只答其中的一、二问就结束了。再如一个题中有两个空要填,但学生只填了一空,不能完整地回答问题,当然就要失分。三是题目理解错误,例如题目要求概括思想意义,而学生理解为写出主要内容;要求指出过渡句,却找了中心句等。把不同类的问题混为一谈,背离了题目要求。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
一是没有认真阅读题目,盲目行事。总对自己充满“自信”,似乎一搭眼便全部把握了题目,不用逐字逐句去阅读、推敲、审核,凭经验思考,凭感觉解题,把日常学习的惯性带入了考试。
第二,在自己的知识水平范围内无法理解题意,即头脑中没有这种知识储备,不知所云。没见过这种题型,没学过这一知识,或学过又忘记等等,都会使学生陷入迷惑莽撞之中,当然也就无从答题。
第三是受思维定势影响。例如总觉得论点是在文章的开头,总是把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划在最前面,一看到成语中有扩号,就认为是让填字而想不到解释,一看到选择就以为都是单项选择而绝不会是多项选择,一分析某一句或段的作用,都回答“可以突出中心”,此种事例不胜枚举。它反映了学生长期在某种训练模式的支配下,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模式,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2.思路不清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答非所问,不能按照要求去回答,而是扯到了别的上面。例如题目要求判断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学生却回答修辞方法;题目要求指出某个句段使用的表达方式,学生又答成了说明方法;要求判断词性,学生答成了褒义、贬义的区分,如此等等,风马牛不相及。
二是胡乱拼凑,把几类知识杂糅到一起,分不清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思路混乱。比如对词按结构、语法功能、意义关系、感情色彩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而学生在答题时就把这些不同的知识搅混到一起去,致使错误出现。
三是思路中断,例如默写课文、填写名言警句时突然忘记有关内容,做分析题时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着眼等等,思路堵塞,不能通达,语言表达的通顺流畅无从谈起。
我们考查学生的要点在于,第一,这些知识你具有了吗?第二,对这些知识你确实理解并能正确运用了吗?第三,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你还能有多少发挥与超越?举一隅能否以三隅反,窥一斑能否知全豹?
而学生的错误在以上这三个层面上都有反映,尤其在第二、三点上。究其原因,首先是知识归类混乱,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储存,有所理解,但不善于即时整理、归类,不善于进行比较、区别,含糊不清,无意之中把多种知识混到一起而无法区分,一到答卷,便会张冠李戴,牛头不对马嘴。其次是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淡薄模糊,似是而非,说完全不知道又知道一些,说真正知道又有许多不明白,结果以朦胧的知识准备去进行精确的试题解答,当然就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再次是知识集合不全,在一定阶段按要求应掌握的知识,只掌握了其中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而试题往往覆盖面广,考查的知识点多,这样,学生答题时就总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要么“拉郎配、顶角色”,要么空缺不答。另外,不能灵活地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对于记忆再现型、简单理解型的题目尚能解析,而对较为复杂的、能力要求较高的分析、综合题目就没有了招数,不知从何思考,从何入手。
3.语言表达欠缺
语文答题对语言的要求较高,特别是一些表述、阐释的文字,应准确、严谨、规范。事实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达不到这一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用词不当,词不达意。二是千篇一律讲套话,“生动形象,突出中心,突出人物形象”等等成了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答题语言,看似头头是道,实则未必切中要点。三是语言过于繁琐啰唆,堆砌词藻,讲了许多不着边际的话;或者过于简单,平淡粗浅,省略许多应该讲的话。更有的学生在自己不能真正把握题目的情况下,为了保险起见,不惜浪费笔墨,把可能的若干种回答全部罗列上来,任凭阅卷者定夺,语言不清,答案不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说不清、讲不明、颠三倒四、语无论次的现象,首先反映了思维混乱的实质,说明缺乏应有的知识存储和整理归纳排列知识的能力。其次反映了学生缺乏基本的语言积累,有时肚里确实有货,可惜是茶壶里的饺子,想说的话无法表达出来。再者,不善于对语言进行推敲、修改、润色,不注意炼词造句。往往只注意写了没有,而不注意写得怎么样;只注意把老师教的话写出来,而不注意把自己的话融汇在里面。
当然,造成学生语文答题失误的原因还有许多,如粗心大意、书写混乱、不会运筹时间、心理素质差、环境影响等等,但具有核心意义的是以上诸方面,其余不再赘述。
二、对策
从人们思维的逻辑规律看,答题的基本过程是:要我做什么(理解题意)——我应该怎么做(寻找方法)——我靠什么做(选择知识)——怎样做得更好(运用技巧组织语言)。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高效地完成试题解答,就必须首先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其次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检索、整合,运用恰当的方法对问题分析、归纳,最后以规范的语言符号表现于卷面上。根据这一思维过程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使他们首先要有知识,其次要分清知识,然后会用知识。只有保证这些环节扎实稳固、互相紧扣,才能尽量少出错误,提高答题的质量。1.落实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线索。
语文知识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零碎、散落、庞杂,给人的感觉是抓不住头脑。事实上,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有着它自己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结构框架体系,知识间有着必然与内在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首先夯实基础,不折不扣地落实每一个知识点,一个字怎么读写,一个词怎样运用,都要一丝不苟清清楚楚,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础。其次,注意把知识进行归类,理出线索,弄清脉络,把零碎的知识连成串,结成网,构建知识树,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仓库就不会杂乱无章,检索使用时就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项工作不要等到所有的知识都学完,该进行总复习时才做,那已经晚了,因为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把大量的知识系统都掌握,这近乎苛求。所以,我们应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辨析、比较,通过这样的工作使他们不仅能很好地掌握有关知识,而且可以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区别各知识要素、知识系统的异同,那么,就可以避免混淆、杂糅的现象发生。
2.加强变式训练,增强应变能力。
灵活地运用知识,巧妙地解决问题,其根本不在于大量地做题目。把所有可能考到的题目都碰上,这是一厢情愿的妙想,许多师生为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收效甚微。我们不能指望以撒大网捉小鱼的题海办法来提高学生答题的质量,这只会事倍功半,加重学生负担。而应该更多地遵循认知的规律,先走好学懂知识—记住知识—运用知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然后再学会分类、比较、辨析、综合等等,加强变式训练,一题多变,几题互变,使学生从中悟出变与不变的道理,把握变的形式和不变的真谛,也就是既能看清题目的表象,更能剔除所设的各种假象,把握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应变能力,少做练习而解题能力较高。
3.扩大认知范围,加强语言训练。
语文试题的一大特点是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科学人文,无所不包。有一些题目由于学生对某些知识不了解,甚至毫无所知,导致答题时受到影响。鉴于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教好课本之外,还要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学习、接人待物等常识,懂得起码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当今社会出现的新事物、新热点、新问题,练好“诗外功夫”,这才不至于答题盲目出错,闹笑话。
此外,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学会恰到好处地遣词造句、构段组文,把学科教学的这一最基本的任务落到实处。还要专门进行必要的答题语言训练,做到简明扼要、明白如话、准确无误、丝丝入扣。坚决消除繁琐@①唆、故弄玄虚、模糊不清等现象,以此来保证答题的质量。
考试如同一面镜子,能折射出平时教学的优劣得失。只有把日常的训练抓实抓好,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原文链接:育星教育网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