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馬華:中文系的囈語
11:00:00札札弄機杼,十年織一書。這本書收錄的文章,時間與空間的跨度大,以10年去寫生活及遊歷過的城市,河流、街道、古剎,故居、公園、古跡,十分文人的人文景致。
作者尤其喜歡寫河,認為"河在,城在",因為所有文明都起源於河水,古人類逐水而居,從水源中獲得滋養生命的重要資源。本書開卷就從紗玉河寫起,仿杜忠全地方志書寫,彷彿"文字在,山河便在",歷史地誌不落空。
然而,河海要能波瀾壯闊,才能激盪胸懷。一條靜淌的河流,涓涓細細而已。更像是囈語,說給夢中的自己聽。讀楊邦尼《浮沉簡史》,明快、流暢,鋪陳的典故目不暇給,在在展現了作者的博學與中文系的雄厚背景。但讀罷卻感覺這所謂"零度場景"遙不可及,彷彿成了看不見的城市。排比而出的食物、地名、詩詞,眩目炫技,終究是阻隔。抑或如作者說的,"在熟悉與陌生的城市晃蕩,疊影幢幢,一個總進不去的外人,inside/outsider"(書背文案)?以一種陌生的、隔離的眼去看這些城市,才是作者的初衷?
本書共分三輯,其中輯一〈邊城陲寫〉寫作者長期居住的新山,寫紗玉河、黃亞福街、陳旭年街、柔佛古廟、新柔關卡、公園等等,也僅有9篇而已,另外兩輯分去寫台北和其他地方,因此就構不成鮮明的地誌書寫。像杜忠全的老檳城、歐陽珊的古城,都成了旗幟鮮明的地誌書寫者。這些書寫有了史料的挖掘,意義由此產生,地誌有龍則靈。楊邦尼的書寫偏向謳歌,飾以經籍詩詞。他以中西文典縱橫交織,札札弄機杼,華麗成章。那種客愁與戀戀情懷,似有古籍的痕跡,這與作者的學養息息相關。
本書還有個副標:城市,晃蕩,與友愛。若說輯一的新山書寫能對應上"城市"這個副標,那麼輯三寫在吉隆坡、檳城、馬六甲、泰國、中國等地的旅遊,"每一次出行,臨時起意,草草上路",則對應了四處"晃蕩"的副標。輯二雖是寫台北遊,但以寫人為主,堪稱"友愛"。十年織一書,以城市為經、友愛作緯,遂織出了《浮沉簡史》。
書名:《浮沉簡史》
作者:楊邦尼
出版社:大將
出版日期:2015年3月
原文链接:星洲日報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