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690—753?),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约开元二十二或二十三年进士及第,天宝中被任为新乡县尉,后退归家园,往返于洛阳、长安之间。殷璠说他“惜其伟才,只到黄绶”,可见他卒于《河岳英灵集》成书(天宝十二载)之前。有《李颀集》。
作文教学,教师应做什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刘锡庆先生的《基础写作学》中强调:第一,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一是“由少则多、放后收”,二是“由记叙而论说”,三是“先规矩而后巧”);第二,习惯成自然,基础须早打;第三,旺盛的热情始终是写作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第四,文章写得好,每个人的得力点并不完全一致(有人得力于“阅读”、有人得力于广博的“学识”、有人得力于思想敏锐、有人得力于“多写勤练”、有人得力于“观察”、“想像”、“理解”和“表现”)。
《古文观止》对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作了如下评价:“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此文的字里行间尽述了作者对侄儿的无限怀念、无尽痛惜之情,宣泄了积压于胸的深切悲痛,让压抑已久的心灵得以暂时的缓解。文中所表达的死别带来的骨肉之痛与愧悔之情,令多少读者潸然泪下,因而被赞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家谱是记载本宗族和事迹历史图籍,它舆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夏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对存世的中国家谱数量仍缺乏完整的统计,家谱目录远非历代遗存的中国家谱的全部,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尚有不少藏书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大量家谱未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