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馬華:以時代及成敗論孟子

11:00:00


相比於《論語》,一本讓現代人讀懂的《孟子》注本不可謂多。兼且,不熟悉春秋戰國的歷史,無從理解先秦諸子思想。鄭良樹《百年講孟子》是很好的入門,"以人物為經緯",分章論述孟子在魏國、齊國、宋國、滕國的政治遊說情況,清楚瞭然,斷開傳統依章順序的解讀方式,讓讀者有全面的視野。這麼一來,孟子遊說各國諸侯的順序也就清楚了,順著歷史脈絡展開的敘述,歷史變得清晰可觸;玩味史書的敘述語氣,逼近事實,人物變得立體。梳理過程也匡正《史記》的錯誤記載,可見功力深厚的學者,都有清楚的思路,以及精確分辨史料的眼光。


《孟子》一書,開篇即梁惠王問孟子"何以利吾國"。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鄭良樹指出,"玩其語氣,司馬遷所見的孟子書,〈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並非第一章,和今傳《孟子》有很大的不同。"這類"玩其語氣"所做的推斷,書中不僅一處見,結論驚艷亦精闢。

《史記‧魏世家》稱魏惠王遷都大梁,是為了躲避秦國的強大攻勢,並將惠王遷都的年份定在惠王三十一年。熟悉戰國時代的歷史事件及地理位置,必然知道,躲得了西方強大的秦國,往東遷都,必然挑起東方大國齊國的神經。秦國在當時雖然非常強大,東方的齊國卻也不顯弱,請看《史記》記載:"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鄭良樹指出,魏惠王十七年遭遇"桂陵之敗"、二十七年遭遇"馬陵之敗",皆慘敗於齊國,痛失太子及大將龐涓;因此,斷不可能在三十一年遷都大梁,遷都應該是在即位十年內之。"顯然的,司馬遷大概是失載了。"這類史料梳理、考辯及總結,貫穿整本書,精彩絕倫。

韓非子《五蠹》:"上古竟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力氣。"從這眼光去看:在"爭於力氣"的戰國時代,孟子高談仁義道德、"言必稱堯舜",並時時擺出辯論的姿態及提出反意見,他究竟是迂闊還是反骨?在鄭良樹教授看來,孟子是不合時宜的。儘管在《孟子》一書,梁惠王經常被孟子反詰得無以答話,教授卻認為梁惠王對孟子"迂闊而疏於事情"的評語"實在有些道理,可見魏惠王腦筋並不迷糊";"孟子生於戰國,天下貴武力、崇爭戰,卻還主張王道,恐怕不能`與時併進'了吧!"當然,這也僅是一種以時代、以成敗認識孟子的態度。或許韓非子比孟子更有說服力,一句"(戰國)爭於力氣",立刻讓孟子out掉,其言論頓不足以觀。

‧書名:百年講孟子
‧作者:鄭良樹
‧出版社:馬來西亞創價學會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原文链接:星洲日報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