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好的故事(作者简介+赏析+阅读题与答案)
19:31:00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的,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踝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象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了。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好的故事》里的风物景色,分明取自江南水乡,但它要比人们日常所见的更美丽、更动人,“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但这是”我“从水中看到的倒影。这样的美景,只有经过精心的构思才可能有,虽然美妙无比,却终究是虚幻的,是理想化了的。
鲁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在这达于美好极致的艺术图景中,寄托了自己对于理想热烈追求的深情。可惜的是,这动人的美景毕竟是存在于梦中的,是幻化出来的,当”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中,水波陡然而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1.请概括第六段和第八段中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
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一切的一切都荡漾在水的柔波里.映在水面上的大红花,像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所有的景物都和水联系在一起,浓浓的、醉人的江南水乡风光.
2.品析文中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加点词语:倒影,夹带,荡漾)
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那河水就像醇醇的米酒,荡漾在作者的心头.
3.联系上文,谈谈你对第11段的理解.
作者想要表达他对故乡的热爱,他想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梦里那阳光普照的故乡.但只见昏暗的灯光下,他梦中那完美的故乡何尝有一丝碎影?
4.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踝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象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了。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作者简介: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樟寿,字豫才,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中国的现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赏析
在《好的故事》风土画幅中,景物描写占了主要篇幅。这些景物描写在作品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性意义。寄托着鲁迅意蕴深邃的情思。《好的故事》里的风物景色,分明取自江南水乡,但它要比人们日常所见的更美丽、更动人,“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但这是”我“从水中看到的倒影。这样的美景,只有经过精心的构思才可能有,虽然美妙无比,却终究是虚幻的,是理想化了的。
鲁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在这达于美好极致的艺术图景中,寄托了自己对于理想热烈追求的深情。可惜的是,这动人的美景毕竟是存在于梦中的,是幻化出来的,当”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中,水波陡然而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原来,它在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实际上存在的,是”昏沉的夜“。作品开头告诉我们,”我“处身于”昏沉的夜“;结尾一句是:”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美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似乎可以说”昏沉的夜“与”错综起来象一天云锦“的美景尖锐对立。“昏沉的夜”与山阴道上的美景在作品中交替展现,是鲁迅不满于现实而追求理想又不可得的内心矛盾的具象化,是他内心的希望与失望的矛盾的具象化。他把自己的社会感受巧妙地“外化”为可感的形象图画了。
“似乎可以说”昏沉的夜“与”错综起来象一天云锦“的美景尖锐对立。“昏沉的夜”与山阴道上的美景在作品中交替展现,是鲁迅不满于现实而追求理想又不可得的内心矛盾的具象化,是他内心的希望与失望的矛盾的具象化。他把自己的社会感受巧妙地“外化”为可感的形象图画了。
阅读题与答案
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一切的一切都荡漾在水的柔波里.映在水面上的大红花,像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所有的景物都和水联系在一起,浓浓的、醉人的江南水乡风光.
2.品析文中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加点词语:倒影,夹带,荡漾)
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那河水就像醇醇的米酒,荡漾在作者的心头.
3.联系上文,谈谈你对第11段的理解.
作者想要表达他对故乡的热爱,他想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梦里那阳光普照的故乡.但只见昏暗的灯光下,他梦中那完美的故乡何尝有一丝碎影?
4.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