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东:边教书,边读书

05:00:00

我不是一个读书人,但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读书。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叫36冲。我读了小学就务农了,农村里的那些农活,我都学会了。但书一本也没读过。后来一个偶然的机缘,读了两年高中,毕业后也没有机会考大学,又回乡务农,实在没有读过什么书。说起读书,的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痛。但是,也许想读书又往往是没有机会读书的人对读书会有一种特殊的向往,我对读书一直是十分渴求的,后来的确也读了一些书,但都是乱读,我就说说自己的“乱读”吧。

一、 追着专业读

我的教师生涯是从1972年做小学民办教师开始的。那时候没什么书读,就是看看参考书,也不知道要读什么书,后来教初中,就捉襟见肘了,于是就看了一些教参以外的书。

80年,县里要从800多个民办教师中转3个公办教师,我幸运地考了第一,那时能吃上国家粮,那是走了大运了,高兴的不得了,但没想到教育局调我去教高中,这就有些紧张了,感到了极大的危机。

于是,在教学之余,非逼着自己读书不行了。我就从读过大学的老师那里,把中文系要读的书借来,又到图书室借来要读的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由于有压力,有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的追求,那时真是如饥似渴的读,很勤奋,常常是读到深夜12点。那时教师就住在教学楼,住我隔壁的杨老师要考研究生,于是我们一起熬夜,互相鼓励。12点以后还一起打打太极拳。《子夜》《复活》《唐诗鉴赏辞典》《古文观止》等10多部中外名著就是那段时光读的,还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朗读学》等我是扎扎实实读下来的,尤其是现代汉语我还买了诸如《长句分析》《现代汉语800词》等许多著作深入研读,后来我兼任大专的《现代汉语》《逻辑学》的教学,正是得力于那时的自学。现在回想起那时的苦读,还真是一段充实而快乐的读书时光。

两年后他考上了数学研究生,我也考上湖南师大本科脱产进修班。古人说,读书非借不能读,的确有点道理。现在看来这“被读书”,还真是一种高效的读书呢。  

二、 跟着教材读

进修回来后,教育局把我调到了省重点中学任教,这时候虽然有了一点点底气,但到名校任教还是有些惶恐。不读书还是不行的。这是候我读书就选择了两个重点。

一是读教材涉及的一些名人的书籍和典籍。
二是读专业刊物。
  
教科书不但列了一长串学生的阅读书目,教科书还涉及许多作品。如鲁迅作品中,鲁迅说到超人“尼采自诩他是太阳,但他后来发了疯”,我很有点兴趣,就去了解尼采,还读了《尼采论叔本华》,然后又去找叔本华,•••••这样自己就逐渐地知道得多一点了。教材中涉及推介的书很多,可凭兴趣和教学需要来取舍,或浏览,或细读,或摘要••••这种读书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但实用主义有实用主义的好处。这样的读书我读了上百本,让我的底气足了不少,让我的视野开阔了不少,境界高了不少。
  
我是比较啊喜欢买书的。在湖南,我很舍得拿出一部分工资用于买这样一些野书,三个书柜已经变小了,很难挤进书了。爱人经常怨我。而且搬了几次家,真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很累人。那些书丢在湖南,现在退休了,准备把这些书赠给绥宁一中,我老婆很赞成,她早就厌烦那些书了。但说真的,我还是有些舍不得。

除了喜欢跟着教材读一些书以外,我读得比较多的是专业刊物。

语文杂志是比较多的。我订阅专业杂志,最早开始于80年代。记得自费订阅的第一本语文杂志是《语文教学与研究》,后来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这上面发表的。教高中以后,就订得多一些。《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这几本杂志,我一直坚持订了10多年,我每年是学校订杂志的大户,后来学校也有补贴,我也就不太心痛,全部用光。

每次收到这些杂志,每次都会收到一次喜悦。这和到阅览去阅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是自己掏钱买的,就总想着要读完,不然总有点浪费的感觉。每次我都会将自己喜欢的文章剪裁下来。又分类整理,贴了一本又一本。每学期又将各期杂志装订起来。后来书柜里实在是放不下了才做处理。但《语文学习》《语文月刊》现在还保存着80年代的,我舍不得丢掉。其中《语文学习》的“写作指引”真是给我许多指引,后来我的几本作文编著也得益于她的指引。这些杂志的确让我受益匪浅,她们解决了我备课中的许多柴米油盐问题,解除了我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同时也让我熟悉了刊物的风格特点,投稿也就容易被采用,成了多家中文核心期刊的特约撰稿人。她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从 一个“土包子”出身的民办教师,成长为广东省语文特教教师,这些杂志的确是帮了不少忙的。

除了这些中文核心期刊外,《新华文摘》也是我很爱读的,它是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学术性、资料性的文摘半月刊。我的许多原创阅读题的文本都来自这个杂志,因为这个杂志的选文代表了诸领域的前沿思想。所以我的多年的原创高考模拟试题发表后常常受到好评。现在我也常找它读读。我们德胜学校也订了,建议大家去读读。

这几年,人老了就颓废了不少,这些杂志都不订了,现在只订一本,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叫做《高中语文教与学》,这本杂志的文章应该是中学语文界的精华本。在这里我冒昧的建议一下,我们的年轻的语文老师,应该多订阅一些专业杂志,它会让你觉得充实和踏实不少。因为你总是站在比较高的地方瞭望,见到的风景还是要多一些。你会逐步知道哪些是该坚持的,哪些是该放弃的,哪些是浅俗的,哪些是本真的。

三、 与学生同步读

一是要求学生读的书,与学生同步读

我这一代人,该读书的时候,没读几本书,唯一的弥补就是一边教学一边读书,好在我们的工作是教语文。这是做语文老师的幸运,阅读也是工作,很享受的!我常给自己定一条规矩,教材规定学生读的书,如果自己没读过,就都要想办法找来看看,即使不通读也要看看翻翻,大致有点感觉,这样才觉得踏实一点。

实话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我都是这样读的。尤其是《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教过10多遍,但每教一次,我都要求自己多联系其他章回的故事,所以对红楼梦的情节人物就比较熟悉。有时还做一些专题阅读,比如,我就曾专门去买过一本叫做《红楼梦诗词》细读过。这样我逐步加深了对红楼梦的理解。会有“好书不厌百回读”快乐感受。说真的,如果要求学生读的,你自己都没读,那对学生是没有感染力也没有说服力的。也还真不好意思呢!

二是学生自己喜欢读的书,与学生同步读。

记得第一次陪着学生读的第一本书,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那是在教初中的时候。小说《第二次握手》,是文革期间流行的手抄本代表作,文革期间列为禁书,1979年作者平反,作品公开出版,引起巨大反响。记得那时候班上订了《中国青年报》,该报连载这部小说。那时候一般中学图书少的可怜,几乎是没书读,于是我就让学生读,我把它剪下来,贴在厚纸上,班上居然有很多同学在阅读。而且对一个学生影响很大,他就是黎前虎。他考上高中后,居然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读得有点走火入魔,但后来他说,他的很多文学细胞正是那时候生长的,他现在是顺德“伊之密”公司的几个老板之一,资产已经是10多个亿了,去年温总理到该公司,黎前虎很高兴地告诉我,他的理念引起了总理的很大兴趣。我怀疑“伊之密”的命名字也出自他。不然那么一个高端精密机器制造公司,怎么会有一个这样的巧妙的名称呢。我这次到顺德,他专门邀请我参观他的公司,他说他的公司还要建文化公园,我想这些理念是否与他的文学阅读有一定联系呢?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生涯中,陪着学生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有时候,会有一些学生来和你讨论某一本书,或请教你某一本书的一些问题,这时,你如果没读过这本书,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你最好不要简单的用“我没有读过”来唐塞。还是应该告诉学生,等自己读过后再来讨论,回答他的问题。我记得有个学生就写了一篇《郑渊洁童话之我见》要我写评语,推荐发表,我有点为难了,我没读过。这种情况,真不忍心给学生泼冷水,宁可自己辛苦也要去读读郑渊洁的童话。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向这个学生借来读。还有一个学生写《刘墉告诉我超越自己》要我评论。我也是这样借这个学生的《刘墉文集》来读的。后来这些学生的文章和我给他们文章的评价,都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学生很有收获,自己也受益匪浅。与学生读同一本书,是别有趣味的。
  
一本书对一个人产生重要影响,或者受用终身的例子不胜枚举。魏书生多次说过,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让他的学生喜欢读书,即使什么也没有做,他就成功了一半。能引导学生读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可以断言,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读书人,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得遥远目标了。”
  
引导学生读书可以说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色吧。 从80年代开始,我就开始大胆地带学生去阅览室。虽然有被非议的危险,但我想学生的语文成绩是不会因为这阅览室的阅读而下的。语文不是无师自通的吗?不是说学生一个月上不上语文课,也不会影响语文成绩吗?那就大胆的不上嘛!事实也果然如此。后来,我每次接受一个新班,都要制定一个学生阅读计划,营造读书氛围,并坚持下去,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摈弃急功近利,拿出勇气和智慧。只要我们有计划、持之以恒的引导、指导学生读书,而不是做做样子,不是一个星期的热情,那么,你的确不必担心学生的语文成绩会差到那里去。反而,学生可能一辈子都记得学生时代美好的读书时光。
  
我原来所在的广东肇庆中学,在引导指导学生读书方面做得比较好。学校在高一高二每周安排1-2节语文课专门用来课外阅读,实施“三个一工程”,即要求学生“一周读一本书”(可以是一本杂志) “一个单元要给学生推荐一本书”,“一个月一节读书交流课”等等。我觉得这样也许比“讲海”和“题海”要好得多。我在这方面,十分注意给语文学科营造气氛,最重要的是要让领导接受我们的理念,支持我们的计划,给语文老师松绑,让学生去阅览室阅读成为常规。我也很重视在报刊发表有关阅读的文章,宣传这些主张。其中《少做点题 多读点书》在《语文月刊》发表后又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转载,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不少省市的语文教师培训的必读文章。此外,我编著的《美妙诗文》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成为一些学校的阅读书目,对学生的阅读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广东肇庆中学近年走出了两个广东省语文状元,这当然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状元的出现可遇不可求,一个省状元也并不一定代表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但状元的成长还是需要一定的成长环境的。引导中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老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我很高兴我们德胜学校有很好的读书氛围,语文科组很重视营造读书氛围,语文老师好像都很喜欢读书,在引导指导学生读书方面做得很好。有学校和科组的支持,才会有少做点题多读点书的可能。我到德胜,有勇气向学生提出“每月一本书,三年“一床书”的读书要求,并且有信心真正落实,现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一直很高涨,从学生读书登记表里,的确是好书“满架”,我感到很欣慰。上学期我坚持每节语文课给学生10分钟时间阅读,好像也没影响什么统考,2班的语文进步还很大。这学期我略作变化,坚持每周2节阅读课。学生的读书越来越喜欢读书了,家长也很支持。在学生的读书时间里,我也陪着学生读,已经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王安忆的《酒徒》等。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语文老师说: “语文老师不只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我想我们应该真心地放心地让学生去读书,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地读书。有读书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有读书的语文老师,才是真正的语文老师!
  
除了上面的“三读”以外,我也还有另外两读,那就是“追随偶像读”和“赶着时髦读”。
  
在个人成长路上,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的偶像,这时候读他们的著作,对自己性格和人格的影响很大,阅读效果也是最好的。我年轻时最崇拜鲁迅,我用了2个月的资180多元钱,买回了鲁迅全集精装本。原来打算通读,但最终也只读完了他的小说和杂文,一些书信等现在也许再没有热情去读了,还有很多也没有读懂。但尽管如此,收获还是很多的。现在教学鲁迅作品也就不那么战战兢兢了。
  
各个时期都会涌现出一些时髦的书,大家热读的书,我们不妨赶赶热闹,也能让自己多读不少书。刘心武、琼瑶、金庸的,甚至于丹的也算•••••••最近莫言的《生死疲劳》《红高粱》等小说,我都是这样赶着时髦读的。我想如果我们对时髦无动于衷或嗤之以鼻,也许就时过境迁,就更没有阅读的热情了。所以赶着时髦读也不妨为读书一法。啰嗦很多了,这“两读”我就不细说了。记得读过一篇叫作《今夜,带哪本书上床》的文章,让我们多带点书上床吧。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谢冕在北大演讲时,他说:“我第一要劝你们的,是做书呆子。只有先做书呆子,然后才能做聪明人。一开始就想做聪明人,什么也没有,而要装天才,做神童,那才是真正的呆子。”让我们共勉,先做一个书呆子吧。
  
2013- 3-26 于顺德一中德胜学校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