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何以“致远”

16:32:00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走得更远些。作为教师,常常扪心自问:到底能够走多远?这里的“远”,不仅代表一个教师对未来教育的憧憬和追求,也反映出一个教师对教育的情怀和境界。那么,何以“致远”?

一、思想“致远”

读史书,常常看到炙手可热的帝王权位可能昙花一现,富可敌国的财富主人经常易手,但古今中外先贤哲人的学说、思想却如一柄利剑,穿越千年时空,至今熠熠闪光,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特说:“一个人真正的生命就是他的思想,因此说,教师的尊严在于有思想,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但思想从何而来?
  
思想源于思考。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一下名师的成长轨迹,就不难发现,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是他们共同的品质,这也是他们实现从“教书匠”到“名师”转化的必由之路。
  
读过哲学家、教育家罗素与一位教师的对话。一位从教不久的教师向罗素请教:德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而英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英国人的力量。学生到底相信哪一种说法呢?罗素说:“我主张把这两种教科书放在一块儿让学生来读。”这位教师不解地问:“您这样做到底让孩子相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刚读到这话时,有些疑惑,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教学生不轻易相信什么,就是让学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李镇西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说:“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不由得想到古希腊三位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是师生关系,学生传承了老师的思想,又超越老师的思想,分别建立起各自的思想体系,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与老师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并留下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千古名言。而在我国,孔子创立了影响封建社会千载的儒家学说,但后世学人在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上却总跳不出“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圈子。
  
教育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在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教学中自动生成,它需要在学习中丰富,在实践中积累,在思考中升华。当前,我们的新课改正处在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不能只是鹦鹉学舌般一味地“复制”他人的思想。只有树立起强烈的问题意识,并依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思考、反复思考,在思考中强化认识、揭示规律,升华理念,并以自己“特有”的思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和批判,激发启迪学生学会思考和判断,从而获得我们教师的职业尊严。  

二、读书“致远”

《庄子·逍遥游》云:“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意思是说,千里之行尚需三个月来聚集粮草。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一生大都在“铁打的学校,流水似的学生”中间度过,更需要丰厚的积累。因为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教跟学生的学在一个平面上移动,学生是不服你的!你一定要棋高一着,也就是说在深度要挖掘,在广度上要开拓,你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对学科的走势、对学科的来龙去脉要有所了解。”(于漪语)。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现代教育带给教师以严峻的挑战,故步自封、自我满足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读书,明日就将停止教学。叶嘉莹教授在一次讲座后,曾与学生有过如下对话。一学生问:“叶先生,您讲的古典诗词我们很喜欢听,可是学了它有什么用呢?”叶教授回答道:“你这话问得很现实。的确,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你找到职业,更不能帮你挣钱发财,但学之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使你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啊!”

叶先生的回答,让我想起《圣经》里的一句话:“上帝说:‘如果你内心的光明熄灭了,那黑暗多么可怕。’”是的,一个“内心的光明熄灭了”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用什么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呢?又如何实现自己在专业上的“更上一层楼”呢?

读过这样的文字:“爱读书的教师总是喜欢倾听自己的心跳,总能唤起内心成长的渴望,给生命一种力量,给灵魂一个方向。”因此,只有在不间断的读书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才会溢满温馨的人文情怀,我们的课堂将会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让我们更加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的浪漫和深邃。也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书中丰厚的营养才能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骨肉,使自己一点点厚重起来、自信起来,并通过这些沉甸甸的厚重和阳光般的自信实现自我的超越。  

三、写作“致远”

著名教育学者肖川说:“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他还在《教师为什么要写作》一文中,总结了写作的六个好处,概括起来如下:一是提升阅读品质,二是会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三是帮助梳理思绪,四是深化认识,五是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六是使生活更具有成就感。

有人把读书、积累、写作比作三角形的三条边,三条边越长,三角形的面积就越大。缺少任何一边,其他两边就会重合,面积就等于零。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更重要的学习。因为只有写才能知不足,只有写才能更好地会学,只有写才能学会写。光读不写,那些文字只是书本上的、报纸上的、网络上的东西;光实践不总结、光经验不升华,那些经验就像“头重脚轻根底浅”的草一样。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从自己笔下创作出新的东西,才是属于自己的。诚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李镇西曾说:“其实,我和大家是一样的——对学生的爱一样,对教育的执著一样,所遇到的困惑一样,包括许多教育方法或者技巧都是一样的!如果硬要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著、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把它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了下来,还写成了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写作为我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

韩愈有诗:“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写作就是这样一位“妙笔生花”的能工巧匠。“只有用最精妙的文字把教学经验记录下来,教师才能逐渐成长”(余映潮语)。教师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自我、反思自我的过程,一个理解教育、升华思想的过程,也是展示成果、传递思想的过程。我们写下的每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一则刻骨铭心的启示,每一份视角独特、见解独到的感悟,都是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次跌倒又倔强站起来的记忆,都是平凡生命旅程中的一个个难以忘怀的景点,都是在发现教育规律、寻求教育真谛过程中发自心灵深处的精神感悟。他们,就是我们用爱心、责任、奉献铸就的这座教育大厦中的一砖一瓦,日积月累,我们自己的教育大厦也会因此而壮丽宏伟。

“写下便是永恒”,葡萄牙作家佩索阿如是说。  

四、宁静“致远”

一位大学教授曾问他即将毕业的学生:“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爱情、名誉、健康、财富……”不料教授不以为然地说:“你忽视了最重要的一项——心灵的宁静。没有它,上述种种目标都会给你带来可怕的痛苦。”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尤其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时代,面对诱惑,有人坐卧不宁,有人与世浮沉,有人患得患失。如果一个人面对音之魅、色之炫、名之耀、利之诱,不能始终秉持一颗淡泊之心,超然于物外,深陷浮躁、名利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终将不能干成事,更干不成大事。

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有篇《教师要有静气》的文章写道:“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有道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也正照应了昆曲《班昭》中的四句唱词:“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好文章在孤灯下。”只有我们以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心态,去除浮华,去除噪音,去除功利,才能守护住灵魂深处的宁静。在宁静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品味自己和学生的相互润泽,感悟岁月年轮与自己特有的教育情怀的对话;也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平凡,感受到宁静自身的非凡意义,才能用自己一个平常人的体温触摸到教育那张温暖的脸,并引领自己走向远方。

作者:徐晓兰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