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馬華:失落的歷史失語的歌
16:29:00
此書為單篇論文出版成書,劃1930至1970年代為限,觀察馬來亞華人社會在愛國歌曲方面的反應。由於紮根此地的觀想在當時仍未形成,所謂愛國歌曲,往往多與中國時局有關,開始時由南來合唱團引進,後來因著抗日與反殖民才漸漸有了與在地相關的題材出現。據麥留芳,可分成六大類:
一、共產國際歌;二、中共革命、頌揚軍國領袖歌曲;三、國民黨的抗日、軍歌等;四、馬華武裝部隊支援英殖民政府及中國抗日的歌曲;五、馬共反英殖民的歌曲;六、民謠、勵志和反封建的電影插曲。
其時的僑民仍以中國為祖國,唱中國愛國歌曲自是無可厚非。關鍵問題在於,從這左、右翼共存的六大類中,無論華僑如何選擇自身的意識形態,礙於時局,他們對"祖國"的政治認識必定有限,尤以華僑第二代為甚。
如此,"中國"則淪為想像中的意識認同,與個人切身之處境分割開來,也就是此書所說的"虛擬認同"了。麥留芳這一段寫得好:
"當這些歌曲由中國的歌劇團帶到海外時,為華僑提供了`國家認同'的動力。不幸的是,這個認同卻因中國國內的豆萁煮豆的行為,其之劇烈、快速、多端必然使到華僑無所適從。這種認同的失落,便在他們後來不擇歌曲而唱的行為上表露無遺;這便是虛擬認同的一種。除了恆常臍帶文化外,個人的經驗與歌曲中所言之事物及人物,並沒有實質上的關聯。"
書中錄有多首當年在馬來亞流傳的華人愛國歌曲。我們祖上曾高唱過"革命群眾離不開共產黨/毛澤東思想是不落的太陽"《大海航行靠舵手》,還有"我們是陳平同志的好戰士/在烈火中鍛煉,在暴風雨中成長……豪情激盪,無上榮光"《我們是陳平同志的好戰士》。
如今,至少從政治體制上來說,馬來西亞大體屬於民主政治,華人的家國認同已完成從中國而在地的過渡。回望過去,想像我們祖上那段或也曾熱血過的革命歲月,分處兩個歷史情境的我們互相凝視的目光,竟如此陌生。這類歌曲,我們這一代人無疑已唱不出口。祗得啖笑。
‧書名:《虛擬認同:早期馬來亞華人的愛國歌曲》
‧作者:麥留芳
‧出版社:華裔館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原文链接:星洲日報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