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中的“伤春”
12:00:00
嫣红姹紫尽迷人,自古吟哦喜赞春。若遇牢骚失意客,风花雨柳亦伤神。确实,触景生情,情由心生。风和日丽、群芳争艳的春天也不尽是赞声一片。自古伤春者不泛其人。因时因物而情苦感伤之句,历历可数。试于网上相关名句及评论搜举如下:
1、诗眼词眼多为“伤春”“惜春”“愁”等。如“一片飞花减却春,风吹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韦庄《长安清明》)、“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辛弃疾《摸鱼儿》)、“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等等。
2、多选“落花”“ 落红”“飞花”“残花”“东风”“暮雨”“流水”“夕阳”“燕子”等为意象。如“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张籍《凉州词》)、“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等等。这些意象常构成百花凋零、春光不在、伤感凄凉的意境。
3、作者多为婉约风格的词人或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李清照是这类词最典型的创作者,她早期以《如梦令》为代表,伤春之时还表现出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后期因夫死孤寂,所作词伤感失意、悲苦凄婉情调更浓,以《点绛唇》《浣溪沙》等为代表。晏殊、晏几道父子继承五代婉约词风,其创作的《浣溪沙》《蝶恋花》多是伤春感时之作。辛弃疾、杜甫也有此类诗词作品,不过多与国事、身世相关,辛弃疾的《摸鱼儿》、杜甫的《伤春五首》均是代表。
4、词牌以《浣溪沙》《蝶恋花》为代表,诗题以《春兴》《伤春》居多。
1、伤春多为恋春惜时,或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
春天是美好的,可爱的,但又是短暂的。人生的春天又何尝不是这样,它清纯、绚丽,富有朝气,但又很容易失去,正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所以,当春残花落的时候,人很容易产生伤感之情,而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感受更为真切,由此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传颂的伤春、惜春、留春、叹春诗句。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在风雨的摧残下凋谢了,词人怜惜地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满怀的惜春、恋春之情溢于言表。晏殊、晏几道父子创作了许多伤春惜花的词作。
晏几道《鹧胡天》“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耐朱颜不耐秋”以少女爱莲惜花表达青春易逝,好景不长的深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的《浣溪沙》)花的凋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流连,对时光流失的惆怅和无奈。
李清照的《好事近》、王驾的《晴雨》、黄庭坚的《清平乐》、王安国的《清平乐》、朱淑真的《谒金门》、王诜的《蝶恋花》等都是伤春、伤怀,叹年华流失之作。
2、借伤春表达忧愤忧思及爱国情怀。
人生有失意的诗人,常常借美好事物的失去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或不幸遭遇。看到娇艳的花儿随风飘落,落入泥沼、沟渠,看到残红遍地,满目凄惨的景象,他们就借此表达年华虚度,事业无成的感慨,或寄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情。
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恋……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尔今死去侬收葬,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落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惜春、叹春之作,但更是林黛玉感叹自己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的重要作品。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休去凭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出。”上片伤春,表面上是就春而发,实际上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慨。下片咏怀,诗人借惜春、怨春之感,联系身世,表达爱国忧思之心。杜甫的伤春诗更多地联系国事衰亡,战乱纷繁,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伤春五首》都是这样的作品。
3、借惜春抒发离愁相思之情
这种类型的词多为闺怨词。
晏殊《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出。”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时间是杨柳依依的春天,点出离愁,后几句以极其深切的离愁,抒发相思的无尽与永恒。
晏几道《临江仙》“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作品怀念曾经与自己相识、相知的一位女子。“去年春恨”说明由春天地失去产生的惆怅之情由来已久,同样是残春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一种极其凄美的意境,我们仿佛看到,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在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黯然神伤。明月犹在,佳人难寻,诗人在寂寞中苦苦思恋。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在古典诗词中,梅花,柳枝,青草经常与离思相结合,“梅残”说明离愁之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承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意境,极为形象地写出离愁之缠绵无穷。“春山”已在“尽处”,而“行人更在春山外”,极写“行人”之遥不可及,从而突现出离愁之切、之浓、之无可奈何。
欧阳修的《蝶恋花》、李清照的《武陵春》、《点绛唇》、赵鼎的《蝶恋花》等都写了由春产生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1、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伤春类诗词要么以百花凋零、春光消逝的破败景象衬托惜春伤感之情,如“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王建《宫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要么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伤春诗中“春光日自浓”“花开满故枝”极写春意正浓,但“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的国势让诗人无心去欣赏,更反衬出一种忧虑与愤懑。杨万里“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伤春》)则是以乐景写愁情病苦。
2、对比。
王驾《雨晴》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以雨前雨后情景的对比,写花落春逝,暗寓惜春伤春的情怀。
3、比喻。
秦观《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飞花”比作梦境,将“细雨”比作愁绪,以抽象事物喻具体景象,形象生动地传递出落花飘飞、细雨如丝的景象中诗人因春逝而生淡淡哀愁的诗情画意。
4、设问。
晏殊《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以设问引出后面因春逝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而“无可奈何”,油生惋惜和惆怅。
总之,由“春”引发的悲情、伤感成了诗人歌咏的主题之一,它关涉到人生感悟、思恋情怀、事业际遇等各方面,只要把握了伤春类诗词的特点,抓住典型意象,从思想与手法等方面入手,就不难进行较为准确、深入、透彻的鉴赏。
原文链接:育星教育网
春风:
①、“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此句描写的是独守春闺的妇人将一腔幽怨发泄到无知无觉吹动其罗帏的春风上。此句看似无理,实是有情。此妇的相思之苦、想念之深由此呼之欲出。
此句描写的是独守春闺的妇人将一腔幽怨发泄到无知无觉吹动其罗帏的春风上。此句看似无理,实是有情。此妇的相思之苦、想念之深由此呼之欲出。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此句旨在描写戍边战士的思乡情结,于豁达中暗含讥讽。反衬出因春风不度的“怨”之声。更强化了战士们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而“怨”之无奈。正合了《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之意境。
此句旨在描写戍边战士的思乡情结,于豁达中暗含讥讽。反衬出因春风不度的“怨”之声。更强化了战士们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而“怨”之无奈。正合了《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之意境。
春雨: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虞集《听雨》
此句意为诗人虽在京城住了多年,不再像当年那样那样对故乡有强烈的思念,但思乡之情一直郁结在心头,那一阵淅淅沥沥的春雨,不由得勾起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思恋。
此句意为诗人虽在京城住了多年,不再像当年那样那样对故乡有强烈的思念,但思乡之情一直郁结在心头,那一阵淅淅沥沥的春雨,不由得勾起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思恋。
春花: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此句借眼前春花凋落引发的伤春之意,衬出目睹燕归时的思友之情。
此句借眼前春花凋落引发的伤春之意,衬出目睹燕归时的思友之情。
春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此句将诗人烦恼忧重及孤寂黯然之情表达于春色扰乱了他的清梦之时,很好的表达出了诗人在翰林院值夜时忧国忧民的情怀。(史载其妻曾为他买妾,却被拒绝,宋时高官如王安石这样独守一妻者极为罕见。则这首诗的主旨就绝对不是思人了,“春色恼人”、夜眠不得的缘由,也不再是诗中常见的儿女私情,而是为国为民的忧虑烦恼。)
此句将诗人烦恼忧重及孤寂黯然之情表达于春色扰乱了他的清梦之时,很好的表达出了诗人在翰林院值夜时忧国忧民的情怀。(史载其妻曾为他买妾,却被拒绝,宋时高官如王安石这样独守一妻者极为罕见。则这首诗的主旨就绝对不是思人了,“春色恼人”、夜眠不得的缘由,也不再是诗中常见的儿女私情,而是为国为民的忧虑烦恼。)
春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在被俘两年后对故国的不绝追思和亡国的无奈苦楚。
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可以切实感受。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在被俘两年后对故国的不绝追思和亡国的无奈苦楚。
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可以切实感受。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春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此二句先描写了国破城残,草木荒芜的春城败象,后虚拟了花、鸟的伤恸惊沐感受。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强烈情绪。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此二句先描写了国破城残,草木荒芜的春城败象,后虚拟了花、鸟的伤恸惊沐感受。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强烈情绪。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春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此句用看似哀伤的语调,表达了对恋人思之切、念之深、情之坚。作者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堪称千古绝唱。这种忠贞的感情,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是最需要的,因此,颔联也是全诗主旨的拔高点。
此句用看似哀伤的语调,表达了对恋人思之切、念之深、情之坚。作者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堪称千古绝唱。这种忠贞的感情,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是最需要的,因此,颔联也是全诗主旨的拔高点。
节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愁断魂。”——唐•杜牧《清明》
此句形象的表达了清明时节人们对逝者的哀恸思念。写诗人行在扫墓的途中,心中的孤独与思亲的惆怅纠结,导致失魂落魄。
此句形象的表达了清明时节人们对逝者的哀恸思念。写诗人行在扫墓的途中,心中的孤独与思亲的惆怅纠结,导致失魂落魄。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作诗须应时应情。基于心中的真实感受,而赋予于外物之情感。心悲则物哀,情伤则景殇。如“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亦可变为“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鉴赏伤春类诗词
1、诗眼词眼多为“伤春”“惜春”“愁”等。如“一片飞花减却春,风吹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韦庄《长安清明》)、“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辛弃疾《摸鱼儿》)、“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等等。
2、多选“落花”“ 落红”“飞花”“残花”“东风”“暮雨”“流水”“夕阳”“燕子”等为意象。如“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张籍《凉州词》)、“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等等。这些意象常构成百花凋零、春光不在、伤感凄凉的意境。
3、作者多为婉约风格的词人或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李清照是这类词最典型的创作者,她早期以《如梦令》为代表,伤春之时还表现出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后期因夫死孤寂,所作词伤感失意、悲苦凄婉情调更浓,以《点绛唇》《浣溪沙》等为代表。晏殊、晏几道父子继承五代婉约词风,其创作的《浣溪沙》《蝶恋花》多是伤春感时之作。辛弃疾、杜甫也有此类诗词作品,不过多与国事、身世相关,辛弃疾的《摸鱼儿》、杜甫的《伤春五首》均是代表。
4、词牌以《浣溪沙》《蝶恋花》为代表,诗题以《春兴》《伤春》居多。
二、伤春真意
1、伤春多为恋春惜时,或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
春天是美好的,可爱的,但又是短暂的。人生的春天又何尝不是这样,它清纯、绚丽,富有朝气,但又很容易失去,正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所以,当春残花落的时候,人很容易产生伤感之情,而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感受更为真切,由此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传颂的伤春、惜春、留春、叹春诗句。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在风雨的摧残下凋谢了,词人怜惜地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满怀的惜春、恋春之情溢于言表。晏殊、晏几道父子创作了许多伤春惜花的词作。
晏几道《鹧胡天》“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耐朱颜不耐秋”以少女爱莲惜花表达青春易逝,好景不长的深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的《浣溪沙》)花的凋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流连,对时光流失的惆怅和无奈。
李清照的《好事近》、王驾的《晴雨》、黄庭坚的《清平乐》、王安国的《清平乐》、朱淑真的《谒金门》、王诜的《蝶恋花》等都是伤春、伤怀,叹年华流失之作。
2、借伤春表达忧愤忧思及爱国情怀。
人生有失意的诗人,常常借美好事物的失去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或不幸遭遇。看到娇艳的花儿随风飘落,落入泥沼、沟渠,看到残红遍地,满目凄惨的景象,他们就借此表达年华虚度,事业无成的感慨,或寄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情。
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恋……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尔今死去侬收葬,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落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惜春、叹春之作,但更是林黛玉感叹自己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的重要作品。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休去凭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出。”上片伤春,表面上是就春而发,实际上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慨。下片咏怀,诗人借惜春、怨春之感,联系身世,表达爱国忧思之心。杜甫的伤春诗更多地联系国事衰亡,战乱纷繁,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伤春五首》都是这样的作品。
3、借惜春抒发离愁相思之情
这种类型的词多为闺怨词。
晏殊《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出。”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时间是杨柳依依的春天,点出离愁,后几句以极其深切的离愁,抒发相思的无尽与永恒。
晏几道《临江仙》“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作品怀念曾经与自己相识、相知的一位女子。“去年春恨”说明由春天地失去产生的惆怅之情由来已久,同样是残春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一种极其凄美的意境,我们仿佛看到,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在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黯然神伤。明月犹在,佳人难寻,诗人在寂寞中苦苦思恋。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在古典诗词中,梅花,柳枝,青草经常与离思相结合,“梅残”说明离愁之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承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意境,极为形象地写出离愁之缠绵无穷。“春山”已在“尽处”,而“行人更在春山外”,极写“行人”之遥不可及,从而突现出离愁之切、之浓、之无可奈何。
欧阳修的《蝶恋花》、李清照的《武陵春》、《点绛唇》、赵鼎的《蝶恋花》等都写了由春产生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三、伤春手法
1、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伤春类诗词要么以百花凋零、春光消逝的破败景象衬托惜春伤感之情,如“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王建《宫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要么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伤春诗中“春光日自浓”“花开满故枝”极写春意正浓,但“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的国势让诗人无心去欣赏,更反衬出一种忧虑与愤懑。杨万里“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伤春》)则是以乐景写愁情病苦。
2、对比。
王驾《雨晴》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以雨前雨后情景的对比,写花落春逝,暗寓惜春伤春的情怀。
3、比喻。
秦观《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飞花”比作梦境,将“细雨”比作愁绪,以抽象事物喻具体景象,形象生动地传递出落花飘飞、细雨如丝的景象中诗人因春逝而生淡淡哀愁的诗情画意。
4、设问。
晏殊《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以设问引出后面因春逝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而“无可奈何”,油生惋惜和惆怅。
总之,由“春”引发的悲情、伤感成了诗人歌咏的主题之一,它关涉到人生感悟、思恋情怀、事业际遇等各方面,只要把握了伤春类诗词的特点,抓住典型意象,从思想与手法等方面入手,就不难进行较为准确、深入、透彻的鉴赏。
原文链接:育星教育网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