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馬華:從象牙塔走向社會大熔爐

14:00:00

學術作為精神上的志業,是有良知的學者畢生的追求。當然,每個學者追求的方式不一。王介英選擇深耕之後,走入群眾。

王介英涉獵的研究範疇廣泛,主力為清代文學,兼攻先秦哲學、語言文字和華人社會。他曾任馬大中文系講師和拉大中文系助理教授,悠悠三十載,埋首學術研究,頗有建樹。

從《研究與筆耕》,發現王介英除了履行韋伯所謂"學者的角色規範",也參與社會改革的倡議。韋伯提倡學者不做"先知"和"煽動家":"學者只能要求自己做到知識上的誠實,認識到,確定事實、確定邏輯和數學關係或文化價值的內在結構是一回事,而對於文化價值問題、對於在文化共同體和政治社團中應當如何行動這些文化價值的個別內容問題提出回答,則是另一回事。"按照其說法,學者若想表達本身的觀點,就該走出課堂,到報紙、雜誌、公眾集會等公共領域去,而不是在課堂推銷自己的政見。

我想,王介英把其著作起名為《研究與筆耕》,是具有深意的:"研究"(學術論文)是他在學術領域探索的成果,而"筆耕"(評論文章/文學作品)則是他在報刊與公眾交流思想的媒介。

作者的學術論文,深入考證,論點鮮明,且不乏真知灼見,如"近代一些研究莊子的學者把莊子`虛己'`忘我'等講道工夫,錯誤地說成是以鴕鳥埋首沙堆的方式,抹煞客觀存在的是非與等差,以達到自欺欺人的目的"(《論莊子由技入道所開拓的精神境界》,頁17);"他的`虛己'`忘我'等講道工夫,主要是消除通向道的境界各種內外蔽障,包括破除我執(自我中心的成見)、忘懷`內傷自身'的好惡情緒……"(同上)這些獨到的見解,為現代人提示了提昇自身生命境界的有效途徑。

王介英的筆耕成果,本人獨愛評論文章,當中不乏力陳時弊的佳作,〈從韋小寶想到華裔政治人物〉其之一,韋小寶"當上了官之後,一有機會就上下其手,又收又刮,積了一大筆財富。為了確保`混途'順利,他用錢財收買人心,`買'得上上下下的人圍繞著他,為他塗脂抹粉,歌功頌德。"不過,我聯想到的倒不是華裔政治人物,而是另外的政棍。

學者走出象牙塔,與民眾交流,或能另闢蹊徑,提昇大眾的文化水平。

書名:《研究與筆耕》
作者:王介英
出版社:馬大中文系畢業生協會
出版日期:2013年

原文链接:星洲日報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