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金:作文需要综合训练
15:00:00
写作是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活动,这项训练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只有不断地加强练习才能提高其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定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能力就是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定向能力是根据写作需要搜集材料,依据时间、场合、作者、读者的地位采用必要的表达方式。表达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组织文章的技巧。作文训练是这三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作文训练应按照积累材料──构思表达──修改润色的步骤进行,此乃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也是作文训练的综合过程。我认为作文训练应严格按照此程序进行综合练习。只要坚持其训练,也就实现了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作文能力是在作文的综合训练中形成的,这是作文能力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决定的。
1.新学期开始,请给刚入学的初一同学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藏书情况,借阅办法和同学们爱护书籍的事迹,题目自定。写好后全部都贴在校园的专栏里,由初一年级同学阅读后讨论评比,然后采用投票式选十篇优秀作文,登载在校刊上,并让这些同学当初一学生的辅导员;也可以给初一同学介绍一下学校的布局情况,让他们写介绍学校的作文,授奖情况与上相同;还可以让他们写来到新校的感受,也采用与上相同的鼓励办法。
2.班内许多同学在文明礼貌月和学雷锋的活动中做了很多好事,要求学生报道这些好人好事。学生写好后,可以向“校园之声”栏目投稿,向校刊或《鲁中晨刊》投稿。学校为写得好的学生颁发小记者证。
这样一来,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题目、材料并不难,作文就是介绍真实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定向能力。由于情景作用,容易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这种教师只规定题材、体裁范围,题目没有限制太严的做法,学生灵活性大,积极性就高。
在班上开展讨论。针对作文的目的,让学生分别介绍各自所选的素材,谁的素材好可以利用谁的,谁选的材料不好就舍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好材料,让学生思考议论。另外,材料选好后,各自讨论组材方法谁的方法好就可以利用谁的。再采用同样方法讨论表达方式的利用,也是谁方法好就利用谁的。这样立体交叉的信息交流和目标集中的训练,成就甚大。让学生在写作之前按上边五要素去实践,写什么样的文章也不会有偏差现象。
写作前指导,是写作经验的学习,重点解决了该怎样写;写作后指导是写作教训的吸取,重点解决不应该怎样写。写前指导的作用是防止出偏差,写作后指导的作用是矫正偏差。
这种训练的做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具有较突出的优点。一是程序性强。写作时,学生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二是规范性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都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因此作文能力的提高较快。三是总括性强。在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眼、耳、口、手、脑都在积极活动观察、陈述、评判、修改发表,不但训练了写作能力,听、说、读能力的训练也能得到较大提高。
作文训练应按照积累材料──构思表达──修改润色的步骤进行,此乃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也是作文训练的综合过程。我认为作文训练应严格按照此程序进行综合练习。只要坚持其训练,也就实现了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作文能力是在作文的综合训练中形成的,这是作文能力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决定的。
积累是第一步。积累,一是通过观察收集写作素材,而是通过阅读收取写作养料。构思表达是第二步。构思,是根据命题的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组合,先构成文章的雏形,这就是所谓打“草稿”;表达,是利用所选材料进行布局,运用头脑里的语言材料进行确切的表达。修改润色是第三步。修改是对文章进行深加工,润色是为了增加文字的感染力量。
第一阶段,定向能力决定着收集素材的目标和范围;认识能力决定着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深刻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决定着在阅读积累中对语言章法技巧的借鉴水平。第二阶段,定向能力决定着文章表达方式,认识能力决定着文章立意的程度,表达能力则决定语言的表现力。第三阶段是修改润色情况。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相互作用的特征非常明显。定向能力侧重于第一、二阶段,表达能力侧重于第二、三阶段,认识能力像一条线索,贯彻始终,起主导作用。因此,只有坚持作文三阶段的综合训练,写作的三个阶段才得以均衡发展,形成综合的作文能力。
为确保每次作文使学生严格经历作文训练的全过程,我设计了综合训练的课型。课型有:(1)预备课,(2)指导课,(3)写作课,(4)修改课。还规定了各类课型的基本任务和方法步骤。
为确保每次作文使学生严格经历作文训练的全过程,我设计了综合训练的课型。课型有:(1)预备课,(2)指导课,(3)写作课,(4)修改课。还规定了各类课型的基本任务和方法步骤。
从我几十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作文综合训练的如下特点。
(一)研究命题的新颖性。
好的命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激发起灵感。积极性高了,能开动脑筋,写出较好的文章。因此在命题上需下大功夫。综合作文命题不但使学生有啥可写,还应具备三个特殊要素:1.塑造一定的写作情景;2.确定有什么样的读者;3.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如下命题有这方面的要求:
1.新学期开始,请给刚入学的初一同学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藏书情况,借阅办法和同学们爱护书籍的事迹,题目自定。写好后全部都贴在校园的专栏里,由初一年级同学阅读后讨论评比,然后采用投票式选十篇优秀作文,登载在校刊上,并让这些同学当初一学生的辅导员;也可以给初一同学介绍一下学校的布局情况,让他们写介绍学校的作文,授奖情况与上相同;还可以让他们写来到新校的感受,也采用与上相同的鼓励办法。
2.班内许多同学在文明礼貌月和学雷锋的活动中做了很多好事,要求学生报道这些好人好事。学生写好后,可以向“校园之声”栏目投稿,向校刊或《鲁中晨刊》投稿。学校为写得好的学生颁发小记者证。
这样一来,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题目、材料并不难,作文就是介绍真实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定向能力。由于情景作用,容易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这种教师只规定题材、体裁范围,题目没有限制太严的做法,学生灵活性大,积极性就高。
(二)作前指导要重视。
作前除了抓好材料积累和开阔思路之外,尤其要重视定向能力训练。每次指导课,要让学生用定向能力五要素对每次作文材料进行自我检查和评论,互相检查和评论。其五要素是:(1)谁作文;(2)为谁作文;(3)为什么作文;(4)作文的时间、地点怎样;(5)作什么形式作文。在班上开展讨论。针对作文的目的,让学生分别介绍各自所选的素材,谁的素材好可以利用谁的,谁选的材料不好就舍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好材料,让学生思考议论。另外,材料选好后,各自讨论组材方法谁的方法好就可以利用谁的。再采用同样方法讨论表达方式的利用,也是谁方法好就利用谁的。这样立体交叉的信息交流和目标集中的训练,成就甚大。让学生在写作之前按上边五要素去实践,写什么样的文章也不会有偏差现象。
写作前指导,是写作经验的学习,重点解决了该怎样写;写作后指导是写作教训的吸取,重点解决不应该怎样写。写前指导的作用是防止出偏差,写作后指导的作用是矫正偏差。
(三)把修改权交给学生。
修改课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修改文章七条标准,由学生自我批改、互相批改。分组评议批改情况后,再进行修改,直到修改到学生满意后为止。这种训练的做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具有较突出的优点。一是程序性强。写作时,学生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二是规范性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都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因此作文能力的提高较快。三是总括性强。在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眼、耳、口、手、脑都在积极活动观察、陈述、评判、修改发表,不但训练了写作能力,听、说、读能力的训练也能得到较大提高。
原文作者:山东省莱芜市辛庄镇中心中学 王瑞金
原文链接:人教网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