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的第二把钥匙:破读字
20:00:00
所谓破读字,是指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破读是词义引申与词性分化的结果,是汉语产生新词的方法之一。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即如字和破读。如果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在上下文中就读它最通常的音,就按它最通常的意义来解释,这就是如字。如果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在上下文中没有读它最通常的音,没有按最通常的意义来解释,这就是破读。
如“好”这个字,读“hǎo”时是形容词,意思是“美好的”。读“hào”时是动词,意思是“爱好”。这里“hǎo”就是如字,而“hào”则就是破读。具体到文章中,如《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这里应该读如字“hǎo”,“好逑”的意思是“美配偶”。而《隆中对》中“好为《梁父吟》”中的“好”应破读为“hào”,这个句子可以翻译为“喜爱唱《梁父吟》”。
再如“王”这个字,读“wáng”时是名词,意思是“帝王”。读“wàng”时是动词,意思是“称王”。这里“wáng”就是如字,而“wàng”就是破读。具体到文章中,如《陈涉世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的“王”读如字“wáng”,而“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中的“王”则破读为“wàng”。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因为所选文言文并不甚多,所以出现的破读字也十分有限,如《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中“数”破读为“shùo”,意思是“屡次”,“将”破读为“jiàng”,意思是“率领”。《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遗”破读为“wèi”,意思是“给予”。《出师表》中“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破读为“fèn”,意思是“本分”。《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破读为“jiàn”,意思是“参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中的“间”破读为“jiàn”,意思是“间或、偶然”。《采薇》中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雨”破读为“yù”,“雨雪”解释为“下雪”。
一个字读如字还是破读,除了要考虑这个字的意思之外,还要综合考虑整个句子的意思,但它和本意和引申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只能说最通常的读音和不是最通常的读音。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有时确定一个字的读音是如字还是破读,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在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又慕圣贤之道”中的“冠”字,原先的版本给它的注音是破读“guàn”,而现在的版本给它的注意是如字“guān”。
不管怎样,人教版教材对破读还是相当重视的,对需要破读的字在课下注释中都给予一一标注读音,而语文版教材则却很少有注音,或许是害怕出错吧?只是这种做法给许多老师增加了备课的难度。
如“好”这个字,读“hǎo”时是形容词,意思是“美好的”。读“hào”时是动词,意思是“爱好”。这里“hǎo”就是如字,而“hào”则就是破读。具体到文章中,如《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这里应该读如字“hǎo”,“好逑”的意思是“美配偶”。而《隆中对》中“好为《梁父吟》”中的“好”应破读为“hào”,这个句子可以翻译为“喜爱唱《梁父吟》”。
再如“王”这个字,读“wáng”时是名词,意思是“帝王”。读“wàng”时是动词,意思是“称王”。这里“wáng”就是如字,而“wàng”就是破读。具体到文章中,如《陈涉世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的“王”读如字“wáng”,而“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中的“王”则破读为“wàng”。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因为所选文言文并不甚多,所以出现的破读字也十分有限,如《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中“数”破读为“shùo”,意思是“屡次”,“将”破读为“jiàng”,意思是“率领”。《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遗”破读为“wèi”,意思是“给予”。《出师表》中“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破读为“fèn”,意思是“本分”。《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破读为“jiàn”,意思是“参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中的“间”破读为“jiàn”,意思是“间或、偶然”。《采薇》中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雨”破读为“yù”,“雨雪”解释为“下雪”。
一个字读如字还是破读,除了要考虑这个字的意思之外,还要综合考虑整个句子的意思,但它和本意和引申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只能说最通常的读音和不是最通常的读音。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有时确定一个字的读音是如字还是破读,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在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又慕圣贤之道”中的“冠”字,原先的版本给它的注音是破读“guàn”,而现在的版本给它的注意是如字“guān”。
不管怎样,人教版教材对破读还是相当重视的,对需要破读的字在课下注释中都给予一一标注读音,而语文版教材则却很少有注音,或许是害怕出错吧?只是这种做法给许多老师增加了备课的难度。
原文链接:徐世奎-语文世界的博客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