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付亮:让诵读这颗尘封的珍珠亮起来 ——文言文诵读教学四境界摭谈

21:00:00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学生感觉比较枯燥无味。“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是流传在中学生中的一句顺口溜,它形象地道出了语文学习方面的三个难点:文言文阅读、写作、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就是其中的一大难点。它由于与现代生活相隔年代久远,语法规则与现代白话文区别较大,初学文言文觉得佶屈聱牙,学生也因此视之为畏途。


诵读作为一种感知语言的手段倍受我们祖先们的重视,甚至可以说诵读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好方法之一。但在当今中学语文课堂上诵读教学被串讲、分析所替代,以至人们把它忽视了,淡忘了。但我仍认为诵读是一颗尘封的珍珠,文言文教学应以读贯之,我们必须研究其优点,提高其效益,诵读这颗尘封的珍珠才会真的亮起来,才能真正地为我所用。

如果我们再次把诵读拾起来,用好,就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也就主动起来了。那么,怎样搞好诵读让学生在被动中主动阅读呢?我认为要搞好文言文诵读必须分四步反复朗读以实现四种不同的境界,那就是:初读正字音;再读明节奏;三读通文意;诵读品深情。经过这四步反复地诵读,就可以文从字顺,学生就可以跟作品中的主人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从而达到学习文言文的真正目的。

初读正字音

一篇文言文有很多生僻字和异读字,要流畅地诵读文言文首先就要扫除这些字音上的障碍。学生在预习初读课文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生僻字和异读字的读音查出来拼写在课文里,课堂上老师再把有问题的读音纠正过来,以利于下面的诵读环节更好地开展,这也是最低境界。

读准字音,就是告诉学生读音要清晰,要做到“吐字清楚”,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交待清楚,准确有力,避免“吃字”现象,力争做到字正腔圆。经典诗文的诵读应以普通话的语音为标准音,有些入声字普通话中没有也应按普通话读音来读。尤其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读音差异很大,更需要加强老师的指导,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食”通“饲”,意思是“喂”,只能读“sì”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通过指导,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读得朗朗上口。

正音后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名学生朗读或组织学生齐读。读后老师要以“鼓励”为主的原则评价学生朗读的效果,激发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继续投入到朗读中去,让学生在兴趣中开启文言文学习的新一课。

再读明节奏

诵读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明确朗读的节奏,这是以读贯之的第二境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读明节奏呢?

首先必须先分清“句读”,告诉学生诵读前先对照课文注释弄清字义,然后着重了解词句的语法结构,并掌握句读的方法,以下三点要尤其注意:


  1. 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若恰巧是文言文的一个单音节词就注意分开读;
  2. 较长的句子,必须辨清语音和语意结构,使语音上的停顿与语言结构、语意相一致;
  3. 放在句首领起全文或领起全段的虚词,诵读时必须停顿。让学生按照语法结构读,该停顿的地方停顿,需要连续一口气读下去的地方,要一口气读下去。“句读”对了,读起来就有节奏感,就能通过诵读把思想感情贯通起来。

明确节奏还要注意处理好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

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每个句子都应读出句子特有的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告诉学生哪些地方读重音、哪些地方读高音、哪些地方速度宜放慢、哪些地方速度稍快,把文章读得轻重有致,给人以节奏和谐的美感。

三读通文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会学生读通“句读”后,初步诵读虽能感知文言文的内容,然而毕竟是直觉的、朦胧的,浅显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变朦胧的感觉为自觉的、清晰的认识。那就必须教学生读懂文意,读出文气,此乃是以读贯之的第三境界。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是不够的。要学好一篇文章,还需要我们对课文内容作深入地理解,这需要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基本思路是:先个人试译,查找问题;再带着疑问,小组讨论;最后提交疑难,师生解惑。这样设置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又充分的挖掘了自身的教育资源,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理解内容后再诵读时还要体现出文章应有的气势,即读出文气。所谓文气是文章的文理脉络、思想发展脉络等。如李白《将进酒》回旋激荡的强大气势;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博大深沉的感情基础,流畅跌宕,沉着激壮;韩愈的《马说》其叙事之铺张,说理之透彻,结构之奇特,技巧之高超,文采之华丽,史所罕见,堪称一绝。这样的文章如果只作解释、翻译、讲解,而不去反复诵读是绝对收不到好的效果的。只有反复的诵读涵咏,含英咀华,读出语气,读出气势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种种精妙,才能感悟到作者无懈可击的辨才,酣畅淋漓的文笔和浩荡磅礴的气势。

四诵读品深情

“文以载道”“诗言志”,大凡留传至今的古典诗文无一不是“载道”、“言志”之佳品。诵读时要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被文章所陶醉,这是以读贯之的最高境界。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有条件的地方,要运用多媒体手段配以音乐、画面、录音来进行诵读教学。如读《爱莲说》用坚定的语调读出作者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与傲岸清高的情感;再如《出师表》一文,诸葛亮在出师之际,还心系国家,给刘禅写了这篇奏章。字字句句蕴含着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作者还处处为刘禅着想,以父辈的真挚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依依远离之际,泪落涕零。全篇真情充溢,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不悟义,则读不出文中义理,读不出文中的深情。不动情发声,自己就不容易感悟作者那肺腑坦言、感激涕零的情态和那忧愁无奈的心境。反之,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应用轻快、流畅的语调表现出作者听到收复失地时喜情翻腾奔涌的激情,体会作者渴望和平安定的愿望的思想感情。用高亢激越的语调,读出陈老总身陷绝境,吟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读出屈原的“高驰而不顾”的勇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出文天祥的“正气之歌”凛凛正气。

学生熟读成诵了,就会被作者的情感和作品主人的情操所感染,最后形成自己的意志品质,以达到育人之最终目的。

总之,学生对字、词、句、语段的积累和对文言文的理解,无一不需要诵读来完成。那种教师独霸讲台,洋洋洒洒,教者自认为津津乐道的架空分析无疑是不能担此重任的。只要我们选好文章,学生将它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其义自现,他们就会受其熏陶,产生知识的迁移,得到情感的陶冶。这四个境界,层次高低不同,但其间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因而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必须结合起来使用。让它们成为一个循环往复交替使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边读,边思索,边提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诵读方式(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默读、演读等)和次数。

这样,只要加强对文言文诵读作用的研究,让诵读在教学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让学生在被动中主动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以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必将充满活力并得到学生的厚爱。

参考文献:

王建井:《诵读法与中学文言文教学》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4年 01期
②郑秀霞:《新课标指导下文言文审美教育摭谈》东北师范大学, 2006.8.

原文链接:人教网
作者: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一中学 陈付亮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