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名文化:容易读错用错的姓氏
16:00:00
华人的姓氏太多,尤其是一些不太常见的稀姓,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容易读错、写错和用错;有时因为姓氏出错的缘故,往往给当事人的生活、交往和工作带来诸多麻烦。弄清这些容易读错、写错、用错姓氏的来龙去脉,正确地掌握它的用法非常重要。
这里选择了几十个个在读音和字形上容易出错的姓氏,从姓氏起源的角度来一 一 剖析之,彻底地弄清这些姓氏的来龙去脉,以便了然于心,杜绝发生错误。
仇:仇字有两个读音:chou(仇恨的仇)和 qiu(求)。用于姓氏时,读作 qiu,不可读作 chou(仇恨的仇),也不可读作 jiu(九)。仇姓的祖先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仇牧,子姓。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81年,宋国发生了一场内乱,史称“南宫万之乱”。仇姓的祖先仇牧在这场内乱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忠君爱国精神。当时,宋国的卿士南宫万与宋闵公在一起下棋。因宋闵公没有下赢,恼羞成怒,就用语言羞辱南宫万。南宫万是一介武夫,力大无穷,在十分恼怒的情况下,拿起棋盘将宋闵公拍死。仇牧闻之,率军与南宫万战于公门。两人搏斗之中,仇牧“齿著门阖而死”。仇牧的后人即以仇为姓氏。明代有大画家仇英等。
费:费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f e i(肺),一个读作 b i(必)。读音不同,来源各异。费(fei)姓源出姒姓,夏禹之后,是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元和姓纂》云:“系出姒姓,禹后。夏末有费仲、费昌。望出江夏。”而费(bi)姓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始祖是鲁国国君庄公的弟弟季友。鲁庄公死后,季友遵照哥哥的遗嘱,佐其子般为国君。后来般为庆父所杀,季友逃亡到陈国。后来庆父在鲁国倒行逆施欲自立为君,引起天怒人怨,不得已逃到莒国。季友回国后,又立鲁闵公弟弟的儿子——申为国君,是为僖公。僖公任命季友为相国,将费 邑(今山东费县西南)封给季友。季友的后代 中有一枝人即以费(bi)为姓氏。费 字后来去掉右边的邑旁,写作费。
翟:翟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zhai(宅),一个读作 d i(狄)。翟(di)姓起源于春秋早期。当时,在我国北方世代居住着一支少数民族,中原人称之为狄,或翟。这支民族长期活动在齐、鲁、晋、卫、宋、邢诸国之间,与各国诸侯有频繁的接触。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且各有支系。其中白狄的一支在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后代子孙就用部族名“狄”作为自己的姓氏。因狄与翟同音,族人即写作翟。还有人认为,翟字的古体是一个象形字,原意是野鸡,为狄族人的图腾标志,所以狄人以翟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翟(zhai)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在我国中原地带有一个国家叫翟国。后来这个国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即以国名“翟”为姓氏。《元和姓纂》云:“黄帝之后,代居翟地。《国语》云:翟国为晋所灭。齐有翟楼。”
朴:朴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pu(朴素的朴),一个读作 piao(瓢)。作姓氏时朴字读作(piao)。朴姓最早起源于四川巴郡。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朴胡,举巴夷来附。”朴姓大概此后即进入中原。如今吉林朝鲜族此姓甚多,这可能是朴姓的另一个来源。
乜:乜字读作 nie(聂)。乜姓属稀姓,乜字的外形与也字相似,容易相混。乜姓大约有两个来源:一是起源于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万姓统谱》云:乜,蕃姓,今秦陇有此姓。《北史》记载中有乜列河其人。另一支乜姓起源于汉族。据《山左诗集》记载: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也先其人的事迹不详。
恽:恽字读作 yun(运)。恽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读作 jun(军)。恽姓有两个来源:一是起源于杨姓。据《茗柯文编》记载:“汉杨恽之后,其子避难,以父名为姓氏。”一是起源于熊姓。张澍《姓氏寻源》云:“其先出楚成王,为熊姓,盖以成王名恽故也。”今江苏武进一带恽姓甚多,明代有恽厥初、恽南田、恽寿平等,现代有革命家恽代英。
亓:亓字读作 qi(其)。亓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读作 qia(卡)。关于亓姓的起源,可供考稽的材料甚少。有一种说法认为,亓字即古代的其字,始祖是齐太公姜尚。《路史》云:齐太公后有其氏。汉代有阳河侯其石。历史上记载的亓姓后人也不少,唐代有亓志绍,明代有莱芜人河南巡抚亓诗教。
仉:仉字读作 zhang(掌)。仉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读作 ji(几)。关于仉姓的来源,可供考稽的资料很少。(清)陈廷炜《姓氏考略》云:“(仉氏),即掌氏,孟子母仉氏,或即鲁党氏之族。”仉氏与掌氏及党氏有什么瓜葛呢?《通志·氏族略·以族为氏》解释清了这个问题:“掌氏,鲁大夫党氏之后,以音掌,故从音文。望出琅邪、敦煌。”原来是同音假借而来的-----党氏与掌氏、仉氏的音都相同,或许是为了书写的方便,或许是为了其他的什么原因,一个姓就变成了几个姓。
逄: 逄字读作 pang(旁)。逄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 feng(逢)或peng(蓬)。其实,逢、蓬这两个字也还有一个共同的读音pang,他们也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其中,逄氏与逢氏同源;而蓬氏又另是一个来源。关于前者,《姓氏考略》云:其始祖是“商诸侯逢伯陵之后。望出北海”《姓氏寻源》云:“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二字,今亦分列之。”清代另一个史学家罗泌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逢伯陵为黄帝臣,后受封于逄邑,实始于齐。《左传·昭公十年》孔颖疏云:伯陵之后,世为逄君。蓬姓源于姬姓。《万姓统谱》云:“周封支子于蓬州,因以为姓。”
查:查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cha(茶) ,一个读作 zha(扎) 。但读作查(zha)姓者居多。关于查姓的起源,史书上记载的较简略。《万姓统谱》云:“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徵,文徵孙道始徙海陵(今江苏泰州),至今查代为海陵望族。”清代的姓氏专家张澍认为,查姓即楂姓,是由楂姓而改的。(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真宗与楂道语及姓氏,谓曰:宜求音之近而美者称之。又问姓所起,引《春秋》会吴于楂以对,自是改之。”
佘:佘(she)姓与余(yu)姓字形相似,容易弄混。不过,这二姓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明)扬慎在《稀姓录》一书中认为:“今人姓有此(余)而妄写作佘,此不通晓说文而自作聪明者,余字从舍省,舍与佘近,则禅遮之切为正矣。五代宋初人,自称沙家,即佘家之近声可证,而赊字从佘,亦可知也。”(清)张澍也认为:“古有余无佘,余之转韵为禅遮切,音佘。唐南昌余钦改为佘姓。”由此可见,佘、余二姓本为一家,后来因音变而分为二姓。其祖先是秦时的由余。由余的祖上是晋国人,后因事逃入西戎。到由余这辈时,因他会讲中原话,西戎王就派他出使秦国,此后就留在秦国。由余的后代子孙,有的即以由作为姓氏,有的以余作为自己的姓氏。
诸:诸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zhu(朱),一个读作 zhe(者)。用于姓氏时读作(zhu)。诸姓有两个起源:一是以封邑为姓氏。《姓氏寻源》云: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诸,其德可师,号曰诸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为诸氏。诸地大约在今洛阳一带。二是以职官为姓氏。春秋时期,宋国、郑国、卫国都曾设置过诸师这一管理市场的职官。执掌诸师这一官员的后代,即以诸师为姓氏,后简化为诸氏。
单:单姓有三个读音,一个读作shan,一个读作tan ,一个读作dan,他们分别是三个不同的姓氏。单(shan)姓起源于封邑,出自姬姓。(唐)林宝《元和姓纂》云:“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为甸内侯,因氏焉。”单(tan)姓起源于人名。《集韵》云:“郑有栎(yue)邑大夫单伯通。单一作檀,唐干切,音坛,亦姓也。”栎邑为春秋时郑国的别都,其地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单伯通是当时栎邑的行政长官。单(dan)姓源于少数民族姓氏,《魏书·官氏志》云: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后并改为单氏。
区:不读作区别的区,应读作ou(欧)。区姓源于人名。《万姓统谱》云:“欧冶子之后,转为区氏,望出渤海。又云:今岭南多此姓。区姓的祖先区冶子是中国古代铸剑名匠。《汉书》中记载的名人有区景、区怜、区星、区博,其中区博在王莽时曾为中郎。南齐时有南海人、琛州刺使区金。明代有顺德人、南京户部郎中区大任。
种:不读作种地的种,应读作chong(虫)。种姓源于人名,其祖先是春秋时期周朝的大夫仲山甫。《姓源》云:“仲山甫之后,避仇改为种。”《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云:“种氏,本仲氏,或言仲山甫之后。”历史上,种姓中的名人很多。《汉书》中记载的有:种兢、种邵、种拂、种辑等,其中种邵是洛阳人,在献帝时曾做过益州刺使。唐代有种如愿。宋代有种放、种谔、种朴。明代有南宫知县、咸宁人种云龙等。
盖:不读作覆盖的盖,应读作ge(葛)。盖姓源于封邑。《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齐大夫食采于盖, 其裔孙以邑为氏。” 《词源》云:“战国齐盖(ge)邑, 汉置盖县,属泰山郡。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今电影明星盖丽丽, 应读作盖(ge)丽丽。盖姓还有一个来源为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魏书?官氏志》云:“卢水胡有盖(ge)氏、盖(ge)楼氏改为盖氏。”
华:不读作中华的华,应读作hua(化)。华姓源于封邑,出自子姓。《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云:“华氏,子姓,宋戴公子考父食采于华,因氏焉。”《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宋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可见,华姓的祖先是宋戴公的孙字子华父督。因宋戴公的祖先系子姓,所以,姓氏书上称华氏出自子姓。据历史记载,华父督当时在宋国很有势力,他曾经害死过孔子的祖父孔父嘉,逼得孔氏迁往鲁国。华姓后裔在后世有很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时的神医华佗和曹魏时的华歆。
任:不读作任务的任,应读作ren(人)。任姓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黄帝之裔。《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元和姓纂》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二是出自风姓,为太昊之裔。《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左传正义》云:“太昊后,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姓皆任姓也。”可见,这两支任姓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纪:不读作纪念的纪,应读作ji(己)。纪姓源于国名。《元和姓纂》云:“出自姜姓,炎帝之后,封为纪侯,,东莞剧县是(或云古纪国在今山东寿光县纪台村)。纪候常谮齐哀公于周,周烹之。齐襄公复九世之仇灭纪。纪侯义不下齐,去其国,君子善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纪氏,炎帝之后,侯爵,姜姓,庄四年齐灭之。”纪氏后人中,以清代纪晓岚祖父子三人最有名。特别是纪晓岚文采风流,冠绝一时。
燕:不读作燕子的燕,应读作yan(焉)。燕姓主要有两个来源,都是以国名为姓氏:一是出自姬姓,祖先是周初的召公奭。《姓氏寻源》张澍按云: 燕出自姬姓, 召公奭封于北燕, 传国四十二世,至王喜为秦灭,当春秋初,燕地小,常为山戎侵,子孙出仕中国,以国为氏. ”王夫之《说文广义》云: “其召公之国, 从燕从邑, 字作酀, 音於玄切, 传写作燕者,省。”二是出自姞姓。《通志?氏族略》云: 南燕姞姓, 黄帝之后, 其国先亡, 亦以为氏, 此异姓而同氏者。”南燕的开国之君是黄帝的裔孙伯倏.南燕之国的寿祚不长,早于北方的燕国而灭亡; 南燕之裔得姓的历史也早于北燕之裔。此外,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中也有燕姓. 张澍云: “后汉鲜卑有燕氏,燕荔阳是也.唐时百济大臣八姓,其二曰燕氏.”
解:不读作解放的解,应读作xie(谢)。解姓起源于封邑,其祖先是唐叔虞之子良,食采于解,因于为氏,源于姬姓。唐叔虞是周初唐国的初封之君,他的第八个儿子名叫姬良,其食邑在解邑,其子孙即以姬良的封邑为姓氏,称解姓。《姓氏急就篇》注云:“(解),地名,在河东,因地为氏,故河东多解姓。”春秋战国时的河东即指今山西省的西南部。
过:不读作经过的过,应读作guo(锅)。过姓起源于国名。应劭《风俗通》云: “过国,夏诸侯,因以为氏.”过国故地在今山东掖县北. 《左传?襄四年》: “处浇于过, 处豷于戈”,即指此也. 春秋时有周朝的大夫内使过. 汉代有兖州刺使过翊.元代时有海盐人过宗, 明代有无锡人、围棋国手过百龄. 清代乾隆时有诸生过春山.
能:不读作能力的能,应读作nai(耐)。能姓是由熊姓所改。《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云:楚熊挚之后,避乱改为能氏,太原、华阴。《姓源》云:长广人状云,楚熊挚之后,避乱改为能姓。能音耐。由此可见,能姓的祖先可追溯到熊挚那里。熊挚又称熊挚红,是楚君熊渠的次子。熊渠伐庸至鄂,熊挚红被封为鄂王。因其兄熊毋康早死,故熊渠卒,熊挚红继位为楚君。后为其弟所杀。熊挚红后裔中的一支,后来因为避祸逃亡他方,去掉熊字下面的四点水,改姓能氏。
员:不读作成员的员,应读作yun(运)。员姓源于人名。《姓源》云:“与楚同族,颛顼之后。”《通志?氏族略?以名为姓》云:“员氏,音运,亦作郧,楚伍员之后也。”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与兄被楚平王所杀,他逃奔到吴国,被吴王阖庐任为行人,与谋国事。吴国靠伍员之谋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后来伍员依靠吴王的力量,攻破楚国鞭尸楚平王,报了父兄之仇。
乐:不读作快乐的乐,应读作yue (月) 。乐姓源于人名,出自子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生公子衎, 字乐父, (乐父)生倾父泽, 泽生夷父须, 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乐姓后裔中, 战国时期的乐羊和乐毅父子,世为将帅, 最为有名.
女:不读作妇女的女,应读作ru (汝)。女姓源于水名. 据《世本》记载: 天皇封弟涡于女(汝)水阳, 后为天子, 因称女(汝)皇, 其后为女(汝)氏。商朝时有著名贤人女鸠、女方;《左传》中记载有季武子家臣女贾, 陈国大夫女叔; 《庄子》中记述的有女商; 《史记》中记载的有秦国大夫女父.
不:不读作不许的不,应读作fou(否)。不姓是典型的稀姓,史书和姓氏书上的记载极少。《通志?氏族略》记载云:晋有汲郡人不准;姚兴时有安远将军不蒙世。古人的命氏习惯,多以父名、封邑、祖上的谥号等为姓氏,笔者认为,不姓的始祖或许即是夏王不降。据古文献记载,不降在位六十九年,曾伐九苑。晚年时,其子孔甲性情乖僻,不降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传王位于弟扃,史称“内禅”。不降后裔中的一支,或许即以王父的名字为姓氏。
幺:不读作什么的么,应读作yao(腰)。幺姓也是个典型的稀姓,其始祖已不可考。《千家姓》云:幺姓的郡望在开封。今有歌手幺红。
句:不读作句号的句,应读作gou(勾)。句姓源于职官名。《路史》云:出句芒,少昊氏叔子,重也,为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氏。少昊是古代传说时期的帝王。他的叔叔之子重当时在朝廷里担任木正之职。木正,又称句芒,主要职责是管理培育草木之事。句芒死后,被人们尊为木神。句芒的裔孙,即以其职官为姓氏。句姓有时也写作勾姓。
共:不读作公共的共,应读作gong(龚)。共姓的来源较复杂,《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共氏,亦作恭,商末侯国,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其子孙以国为氏。晋有共赐、共华。或言共叔段之后也。又太子申生谥共,故其后以为氏。”
仇:仇字有两个读音:chou(仇恨的仇)和 qiu(求)。用于姓氏时,读作 qiu,不可读作 chou(仇恨的仇),也不可读作 jiu(九)。仇姓的祖先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仇牧,子姓。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81年,宋国发生了一场内乱,史称“南宫万之乱”。仇姓的祖先仇牧在这场内乱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忠君爱国精神。当时,宋国的卿士南宫万与宋闵公在一起下棋。因宋闵公没有下赢,恼羞成怒,就用语言羞辱南宫万。南宫万是一介武夫,力大无穷,在十分恼怒的情况下,拿起棋盘将宋闵公拍死。仇牧闻之,率军与南宫万战于公门。两人搏斗之中,仇牧“齿著门阖而死”。仇牧的后人即以仇为姓氏。明代有大画家仇英等。
费:费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f e i(肺),一个读作 b i(必)。读音不同,来源各异。费(fei)姓源出姒姓,夏禹之后,是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元和姓纂》云:“系出姒姓,禹后。夏末有费仲、费昌。望出江夏。”而费(bi)姓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始祖是鲁国国君庄公的弟弟季友。鲁庄公死后,季友遵照哥哥的遗嘱,佐其子般为国君。后来般为庆父所杀,季友逃亡到陈国。后来庆父在鲁国倒行逆施欲自立为君,引起天怒人怨,不得已逃到莒国。季友回国后,又立鲁闵公弟弟的儿子——申为国君,是为僖公。僖公任命季友为相国,将费 邑(今山东费县西南)封给季友。季友的后代 中有一枝人即以费(bi)为姓氏。费 字后来去掉右边的邑旁,写作费。
翟:翟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zhai(宅),一个读作 d i(狄)。翟(di)姓起源于春秋早期。当时,在我国北方世代居住着一支少数民族,中原人称之为狄,或翟。这支民族长期活动在齐、鲁、晋、卫、宋、邢诸国之间,与各国诸侯有频繁的接触。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且各有支系。其中白狄的一支在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后代子孙就用部族名“狄”作为自己的姓氏。因狄与翟同音,族人即写作翟。还有人认为,翟字的古体是一个象形字,原意是野鸡,为狄族人的图腾标志,所以狄人以翟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翟(zhai)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在我国中原地带有一个国家叫翟国。后来这个国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即以国名“翟”为姓氏。《元和姓纂》云:“黄帝之后,代居翟地。《国语》云:翟国为晋所灭。齐有翟楼。”
朴:朴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pu(朴素的朴),一个读作 piao(瓢)。作姓氏时朴字读作(piao)。朴姓最早起源于四川巴郡。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朴胡,举巴夷来附。”朴姓大概此后即进入中原。如今吉林朝鲜族此姓甚多,这可能是朴姓的另一个来源。
乜:乜字读作 nie(聂)。乜姓属稀姓,乜字的外形与也字相似,容易相混。乜姓大约有两个来源:一是起源于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万姓统谱》云:乜,蕃姓,今秦陇有此姓。《北史》记载中有乜列河其人。另一支乜姓起源于汉族。据《山左诗集》记载: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也先其人的事迹不详。
恽:恽字读作 yun(运)。恽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读作 jun(军)。恽姓有两个来源:一是起源于杨姓。据《茗柯文编》记载:“汉杨恽之后,其子避难,以父名为姓氏。”一是起源于熊姓。张澍《姓氏寻源》云:“其先出楚成王,为熊姓,盖以成王名恽故也。”今江苏武进一带恽姓甚多,明代有恽厥初、恽南田、恽寿平等,现代有革命家恽代英。
亓:亓字读作 qi(其)。亓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读作 qia(卡)。关于亓姓的起源,可供考稽的材料甚少。有一种说法认为,亓字即古代的其字,始祖是齐太公姜尚。《路史》云:齐太公后有其氏。汉代有阳河侯其石。历史上记载的亓姓后人也不少,唐代有亓志绍,明代有莱芜人河南巡抚亓诗教。
仉:仉字读作 zhang(掌)。仉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读作 ji(几)。关于仉姓的来源,可供考稽的资料很少。(清)陈廷炜《姓氏考略》云:“(仉氏),即掌氏,孟子母仉氏,或即鲁党氏之族。”仉氏与掌氏及党氏有什么瓜葛呢?《通志·氏族略·以族为氏》解释清了这个问题:“掌氏,鲁大夫党氏之后,以音掌,故从音文。望出琅邪、敦煌。”原来是同音假借而来的-----党氏与掌氏、仉氏的音都相同,或许是为了书写的方便,或许是为了其他的什么原因,一个姓就变成了几个姓。
逄: 逄字读作 pang(旁)。逄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 feng(逢)或peng(蓬)。其实,逢、蓬这两个字也还有一个共同的读音pang,他们也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其中,逄氏与逢氏同源;而蓬氏又另是一个来源。关于前者,《姓氏考略》云:其始祖是“商诸侯逢伯陵之后。望出北海”《姓氏寻源》云:“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二字,今亦分列之。”清代另一个史学家罗泌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逢伯陵为黄帝臣,后受封于逄邑,实始于齐。《左传·昭公十年》孔颖疏云:伯陵之后,世为逄君。蓬姓源于姬姓。《万姓统谱》云:“周封支子于蓬州,因以为姓。”
查:查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cha(茶) ,一个读作 zha(扎) 。但读作查(zha)姓者居多。关于查姓的起源,史书上记载的较简略。《万姓统谱》云:“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徵,文徵孙道始徙海陵(今江苏泰州),至今查代为海陵望族。”清代的姓氏专家张澍认为,查姓即楂姓,是由楂姓而改的。(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真宗与楂道语及姓氏,谓曰:宜求音之近而美者称之。又问姓所起,引《春秋》会吴于楂以对,自是改之。”
佘:佘(she)姓与余(yu)姓字形相似,容易弄混。不过,这二姓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明)扬慎在《稀姓录》一书中认为:“今人姓有此(余)而妄写作佘,此不通晓说文而自作聪明者,余字从舍省,舍与佘近,则禅遮之切为正矣。五代宋初人,自称沙家,即佘家之近声可证,而赊字从佘,亦可知也。”(清)张澍也认为:“古有余无佘,余之转韵为禅遮切,音佘。唐南昌余钦改为佘姓。”由此可见,佘、余二姓本为一家,后来因音变而分为二姓。其祖先是秦时的由余。由余的祖上是晋国人,后因事逃入西戎。到由余这辈时,因他会讲中原话,西戎王就派他出使秦国,此后就留在秦国。由余的后代子孙,有的即以由作为姓氏,有的以余作为自己的姓氏。
诸:诸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zhu(朱),一个读作 zhe(者)。用于姓氏时读作(zhu)。诸姓有两个起源:一是以封邑为姓氏。《姓氏寻源》云: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诸,其德可师,号曰诸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为诸氏。诸地大约在今洛阳一带。二是以职官为姓氏。春秋时期,宋国、郑国、卫国都曾设置过诸师这一管理市场的职官。执掌诸师这一官员的后代,即以诸师为姓氏,后简化为诸氏。
单:单姓有三个读音,一个读作shan,一个读作tan ,一个读作dan,他们分别是三个不同的姓氏。单(shan)姓起源于封邑,出自姬姓。(唐)林宝《元和姓纂》云:“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为甸内侯,因氏焉。”单(tan)姓起源于人名。《集韵》云:“郑有栎(yue)邑大夫单伯通。单一作檀,唐干切,音坛,亦姓也。”栎邑为春秋时郑国的别都,其地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单伯通是当时栎邑的行政长官。单(dan)姓源于少数民族姓氏,《魏书·官氏志》云: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后并改为单氏。
区:不读作区别的区,应读作ou(欧)。区姓源于人名。《万姓统谱》云:“欧冶子之后,转为区氏,望出渤海。又云:今岭南多此姓。区姓的祖先区冶子是中国古代铸剑名匠。《汉书》中记载的名人有区景、区怜、区星、区博,其中区博在王莽时曾为中郎。南齐时有南海人、琛州刺使区金。明代有顺德人、南京户部郎中区大任。
种:不读作种地的种,应读作chong(虫)。种姓源于人名,其祖先是春秋时期周朝的大夫仲山甫。《姓源》云:“仲山甫之后,避仇改为种。”《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云:“种氏,本仲氏,或言仲山甫之后。”历史上,种姓中的名人很多。《汉书》中记载的有:种兢、种邵、种拂、种辑等,其中种邵是洛阳人,在献帝时曾做过益州刺使。唐代有种如愿。宋代有种放、种谔、种朴。明代有南宫知县、咸宁人种云龙等。
盖:不读作覆盖的盖,应读作ge(葛)。盖姓源于封邑。《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齐大夫食采于盖, 其裔孙以邑为氏。” 《词源》云:“战国齐盖(ge)邑, 汉置盖县,属泰山郡。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今电影明星盖丽丽, 应读作盖(ge)丽丽。盖姓还有一个来源为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魏书?官氏志》云:“卢水胡有盖(ge)氏、盖(ge)楼氏改为盖氏。”
华:不读作中华的华,应读作hua(化)。华姓源于封邑,出自子姓。《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云:“华氏,子姓,宋戴公子考父食采于华,因氏焉。”《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宋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可见,华姓的祖先是宋戴公的孙字子华父督。因宋戴公的祖先系子姓,所以,姓氏书上称华氏出自子姓。据历史记载,华父督当时在宋国很有势力,他曾经害死过孔子的祖父孔父嘉,逼得孔氏迁往鲁国。华姓后裔在后世有很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时的神医华佗和曹魏时的华歆。
任:不读作任务的任,应读作ren(人)。任姓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黄帝之裔。《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元和姓纂》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二是出自风姓,为太昊之裔。《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左传正义》云:“太昊后,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姓皆任姓也。”可见,这两支任姓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纪:不读作纪念的纪,应读作ji(己)。纪姓源于国名。《元和姓纂》云:“出自姜姓,炎帝之后,封为纪侯,,东莞剧县是(或云古纪国在今山东寿光县纪台村)。纪候常谮齐哀公于周,周烹之。齐襄公复九世之仇灭纪。纪侯义不下齐,去其国,君子善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纪氏,炎帝之后,侯爵,姜姓,庄四年齐灭之。”纪氏后人中,以清代纪晓岚祖父子三人最有名。特别是纪晓岚文采风流,冠绝一时。
燕:不读作燕子的燕,应读作yan(焉)。燕姓主要有两个来源,都是以国名为姓氏:一是出自姬姓,祖先是周初的召公奭。《姓氏寻源》张澍按云: 燕出自姬姓, 召公奭封于北燕, 传国四十二世,至王喜为秦灭,当春秋初,燕地小,常为山戎侵,子孙出仕中国,以国为氏. ”王夫之《说文广义》云: “其召公之国, 从燕从邑, 字作酀, 音於玄切, 传写作燕者,省。”二是出自姞姓。《通志?氏族略》云: 南燕姞姓, 黄帝之后, 其国先亡, 亦以为氏, 此异姓而同氏者。”南燕的开国之君是黄帝的裔孙伯倏.南燕之国的寿祚不长,早于北方的燕国而灭亡; 南燕之裔得姓的历史也早于北燕之裔。此外,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中也有燕姓. 张澍云: “后汉鲜卑有燕氏,燕荔阳是也.唐时百济大臣八姓,其二曰燕氏.”
解:不读作解放的解,应读作xie(谢)。解姓起源于封邑,其祖先是唐叔虞之子良,食采于解,因于为氏,源于姬姓。唐叔虞是周初唐国的初封之君,他的第八个儿子名叫姬良,其食邑在解邑,其子孙即以姬良的封邑为姓氏,称解姓。《姓氏急就篇》注云:“(解),地名,在河东,因地为氏,故河东多解姓。”春秋战国时的河东即指今山西省的西南部。
过:不读作经过的过,应读作guo(锅)。过姓起源于国名。应劭《风俗通》云: “过国,夏诸侯,因以为氏.”过国故地在今山东掖县北. 《左传?襄四年》: “处浇于过, 处豷于戈”,即指此也. 春秋时有周朝的大夫内使过. 汉代有兖州刺使过翊.元代时有海盐人过宗, 明代有无锡人、围棋国手过百龄. 清代乾隆时有诸生过春山.
能:不读作能力的能,应读作nai(耐)。能姓是由熊姓所改。《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云:楚熊挚之后,避乱改为能氏,太原、华阴。《姓源》云:长广人状云,楚熊挚之后,避乱改为能姓。能音耐。由此可见,能姓的祖先可追溯到熊挚那里。熊挚又称熊挚红,是楚君熊渠的次子。熊渠伐庸至鄂,熊挚红被封为鄂王。因其兄熊毋康早死,故熊渠卒,熊挚红继位为楚君。后为其弟所杀。熊挚红后裔中的一支,后来因为避祸逃亡他方,去掉熊字下面的四点水,改姓能氏。
员:不读作成员的员,应读作yun(运)。员姓源于人名。《姓源》云:“与楚同族,颛顼之后。”《通志?氏族略?以名为姓》云:“员氏,音运,亦作郧,楚伍员之后也。”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与兄被楚平王所杀,他逃奔到吴国,被吴王阖庐任为行人,与谋国事。吴国靠伍员之谋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后来伍员依靠吴王的力量,攻破楚国鞭尸楚平王,报了父兄之仇。
乐:不读作快乐的乐,应读作yue (月) 。乐姓源于人名,出自子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生公子衎, 字乐父, (乐父)生倾父泽, 泽生夷父须, 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乐姓后裔中, 战国时期的乐羊和乐毅父子,世为将帅, 最为有名.
女:不读作妇女的女,应读作ru (汝)。女姓源于水名. 据《世本》记载: 天皇封弟涡于女(汝)水阳, 后为天子, 因称女(汝)皇, 其后为女(汝)氏。商朝时有著名贤人女鸠、女方;《左传》中记载有季武子家臣女贾, 陈国大夫女叔; 《庄子》中记述的有女商; 《史记》中记载的有秦国大夫女父.
不:不读作不许的不,应读作fou(否)。不姓是典型的稀姓,史书和姓氏书上的记载极少。《通志?氏族略》记载云:晋有汲郡人不准;姚兴时有安远将军不蒙世。古人的命氏习惯,多以父名、封邑、祖上的谥号等为姓氏,笔者认为,不姓的始祖或许即是夏王不降。据古文献记载,不降在位六十九年,曾伐九苑。晚年时,其子孔甲性情乖僻,不降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传王位于弟扃,史称“内禅”。不降后裔中的一支,或许即以王父的名字为姓氏。
幺:不读作什么的么,应读作yao(腰)。幺姓也是个典型的稀姓,其始祖已不可考。《千家姓》云:幺姓的郡望在开封。今有歌手幺红。
句:不读作句号的句,应读作gou(勾)。句姓源于职官名。《路史》云:出句芒,少昊氏叔子,重也,为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氏。少昊是古代传说时期的帝王。他的叔叔之子重当时在朝廷里担任木正之职。木正,又称句芒,主要职责是管理培育草木之事。句芒死后,被人们尊为木神。句芒的裔孙,即以其职官为姓氏。句姓有时也写作勾姓。
共:不读作公共的共,应读作gong(龚)。共姓的来源较复杂,《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共氏,亦作恭,商末侯国,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其子孙以国为氏。晋有共赐、共华。或言共叔段之后也。又太子申生谥共,故其后以为氏。”
整理自网络资料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