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任的父母请认真考虑孩子的母语教育问题

15:00:00

关注双语教育或者打算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可能会有这种担心:孩子中文没学好,英文又不是母语,会不会变成“夹生饭”?英语思维学一半,中文思维学一半,会不会都学不到精髓?有的很小就出国的孩子,完全西式思维,和父母无法沟通,父母甚至感觉已经“失去”或“几乎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对一个民族而言,母语是文化的载体,更是生存发展之根;对一个人而言,母语是交流工具,更是精神故乡。打算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们,如果你不想“失去”自己的孩子,需要认真考虑孩子的母语教育问题。

“作为华人,你英语说得再好,在西方人眼里,你还是华人。要是你没有华文文化和华语,那是很可悲的。当年我们倘若没有改变制度,推行双语政策,那我们的英校生只学英文,就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将“双语教育”作为新加坡基本国策。有人认为,正是半个世纪的“双语教育”成就了今日的新加坡。

周萍1994年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先在上海东昌中学教语文,1999年去新加坡教授华文。在新加坡执教期间,她曾获得新加坡“全国模范华文教师奖”,担任过“世界中学生汉语桥比赛”新加坡队国家队领队。

2015年她和朋友们在上海创办了一家专注语文教育的学习机构新语英华博雅教育,担任校长并亲自授课。16年后归国,她对母语教育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在她看来,母语教育应该满足儿童差异性需求,最重要的让孩子学得快乐的同时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孩子需要有差异的母语课程


前段时间网络上很火的BBC纪录片《中国教师的英国教学实验》中的教师曾提到,“在英国,老师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去应付不同的学生,但在中国,就只有一个教学大纲,要么适应,要么淘汰。在中国,你只有努力去追上课程进度。”

新加坡有一项母语教育政策叫做“保底不封顶”,保底意味着最差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水平,不封顶则是学生如果愿意学得深也可以学得很深。根据学生能力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课程。如华文主修课程小学阶段就有普通华文、高级华文;中学不仅有普通华文、高级华文,还有华文文学、华文B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学校还设置多种辅修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要。例如周老师曾教过一门《中国通识》,这门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崛起的原因、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在国内这可能并不是语文课的内容,但是在新加坡,华文能力强又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学起来就会如鱼得水。

母语能力强的学生,周老师还会鼓励他们参加文学讲座、文学营等课外活动。如中学设有“驻校作家营计划”,邀请知名诗人、作家来学校,为那些对华文有兴趣,愿意在这方面付出心力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

周老师之所以能够邀请到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华文教育得益于新加坡“全国教育资源库”,这个资源库由教育部和国家艺术理事会合作建立,艺术单位如果认为自己的资源具有教育价值可以申请进入这个资源库。教育部每两年审定一次,一旦通过审定,说明这个资源符合教育部要求,具备了参与学校教育的资格。

借助资源库,全国教师可以非常容易的邀请各种社会资源进学校。可以是一场有教育价值的表演;可以是为某项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课外培训,如周老师负责的《武术》选修课,邀请了全国武术冠军来学校授课;还可以请国际获奖的华人电影导演来学校为学生做讲解,歌手林俊杰也曾受邀为中学生做双文化演讲。

母语教育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周老师曾经询问一个国内孩子语文课是怎么上?孩子告诉她:读课文、字词、问答、做练习。“这个孩子非常懂事,他知道语文课很重要,所以即使不喜欢,也要硬着头皮去学。我们不能因为是母语,是重要的科目,就想当然的认为学生自然就会学,母语教育也要从吸引学生兴趣入手,让孩子学得快乐。”

在新加坡,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方法,老师的自由度、空间相对较大。例如高中文学课教材内容包括:唐诗宋词10首,现代诗歌3首,现代小说4篇,戏剧方面则是整部的《茶馆》,选材方面注重名家名篇、涵盖大陆、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本土的作家,还有新加坡最引以为傲是把武侠小说也放进了教材。

至于这些内容用什么顺序来上由教师个人来设计,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完全由教师依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周老师的教学中就曾使用过电脑教学、流行歌曲、微电影、角色扮演、戏剧表演、专题作业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快乐。

新加坡的母语教育鼓励学生参与文化交流。有一年周老师带了一批孩子去山东交流。其中有一个学生后来考取了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特别写了一封信给学校说当年学校带她们去山东,参观了李清照纪念馆,给她留下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大学老师在讲这些内容的时候,对她来讲,这些内容并不是陌生的,而没有去过的同学,相比就会隔离感比较强。她很感谢,希望学校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专门设立了“母语双周”活动,提供专项经费,只要能吸引学生母语学习兴趣,学校可以从社会上借用各种教育资源纳入这个活动,根据兴趣不同,华文学生可以学书法、刻印章等传统技艺。

母语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独立思考


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网络上有海量讯息,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教会学生方法比单纯教给他们知识更有用。如果我们还是死守在语文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母语教育应该有更重要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逆向式教学(Understanding by Design国内译为理解性教学)是新加坡推崇的一个教学法。它注重这样一个理念:教学设计出发点是明确的教学预期结果,然后逆向开发教学设计。用周老师的话说:“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大概念: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哪些东西是他可以带走的,可以影响他以后的生活。”

周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一篇文章讲一座百年的老房子要被拆掉,很可惜。她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不会停留在感慨房子要被拆掉了,而是上升到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她会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一个文物学家、城市发展局长、社区居民……,你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长期利益、短期利益,经济利益、文化传承,该如何取舍?

可能没有唯一绝对的正确答案。当学生争论僵持不下的时候,她会要求他们去找资料,用事实说话,通过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独立发表观点,捍卫观点。“这些能力将超越对文章内容本身的理解,让学生终生受益。”周老师说。相比较而言,国内对语文的理解可能倾向于文本本身,但即使是文学的抒情性本身,其实也能找到恒久的价值。

一直以来,新加坡将“全球视野、亚洲视角、本土文化”作为自己的立足点,通过将学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联系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民族认同感是新加坡母语教育的一大特色。如周老师曾教过另一门辅修课程《理解与写作》,课程主要围绕新加坡社会、政治、经济等课题进行讨论,考试主要形式是作文。

作文题目包括:你对新加坡的养老政策怎么看?你觉得新加坡的学前教育应该统一教材吗?你觉得新加坡和印度的外交关系应如何处理?诸如此类。当国内的高中生还只是停留在“只要考好我的试就好了,其他的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的时候,新加坡的高中生已经在用中英文对这些全国、全亚洲甚至全球的问题发表独立地见解了。

不管孩子以后生活在内地,以中文为主,或者去到其他国家,工作语言变成英语,母语都会奠定一个根基,思维方式的根基、精神家园的根基。是否可以有这样一种母语课程?它针对不同能力和兴趣孩子而设计,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诗词、古文,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孩子系统的掌握独立思考的技巧和策略,学会与人相处、合作与分享。

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课题,也是目前周老师和她的朋友们着力去实现的,用周老师的话说:“重复学习没有意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到孩子在学校课堂里无法获得的方法、策略,同时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兴趣,促进他们在学校的母语学习是目前孩子们最需要的,也是我们正在做的”。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