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问题与答案范例
16:00:00问题(一):《养生主》中如何描写庖丁解牛的经历、经验和感受?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一开始宰牛的时候,眼中只见整只牛。三年后,他不再见到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因为对牛的生理结构已经烂熟于心,它给予庖丁的感觉是可以自由拆卸的零件了。今天,庖丁在解牛时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直觉来感受牛,在这里,五官的作用已经到达熟透而升华的境地,精神的作用可以说是入于其妙了。
(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上穴下款],因其固然)
这是什么原因呢?庖丁解释说他是按照牛本来的情形,依据它天生的结构,分开自然的缝隙,通过那自然的空隙。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接着,庖丁用“良庖”和“族庖”作为反衬,来说明自己他说自己的屠刀用了有十九年,宰杀的牛达几千头之多,但刀刃如新,是因为他能在牛身上寻找空隙。庖丁善于发现空隙、寻找空隙、利用空隙,而刀锋并没有空隙那么厚,这样,就能游刃有余,在其间大可回旋了。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言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庖丁也谈到解牛的特殊经验,着眼于精神专注。庖丁碰到不易解决的难题时,高度警惕。目不斜视,视线固定。行动迟缓,细心谨慎,轻轻地下刀。由于这样细心地对待难题,那么,关键也就顷刻解开。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足奇],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宰牛是一种繁重的劳动,被人看作下贱的工作。但庖丁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这不是在劳动,而是在载歌载舞。对于庖丁,宰牛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当他把牛分解完毕之后,得意悠然,似乎获得了美的饱尝,连从旁观看他解牛的文惠君也再三发出“善哉”之叹,他说每解牛一次,都是对道的一番体验。
问题(二):《养生主》的思想内容
1. 道的体验,才是人生至乐宰牛是一种繁重的劳动,被人看作下贱的工作。但庖丁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他解牛的时候不像是在劳动,而是在载歌载舞。对于庖丁,宰牛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当他把牛分解完毕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得意悠然,似乎获得了美的饱尝,连从旁观看他解牛的文惠君也再三发出“善哉”之叹,他说每解牛一次,都是对道的一番体验。道是作者孜孜以求的妙理,获得了它就获得了人生的真谛,能够在实践上体现了它就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没有比这更幸福快乐的事了。
2. 养生的主要方法有:
a. 养精神
养生的秘诀,就是要像“庖丁解牛”那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上穴下款],因其固然”,避开矛盾,象保护刀刃一样地保护自己。不要用自身这个“刀”去折生活中的枝经肯綮,去砍大[车瓜]。而要“以无厚入有间”。所谓“无厚”,即“无己”,是主观的要求:“有间”,是指社会关系中可能介入之所,需要对客观环境的洞察。在这样的主客观条件下活动于世,就“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 掌握事物的本来规律
解牛,要掌握牛的内部结构,处理事情,要掌握事物的本来规律。掌握了规律,“依乎天理”,就能适应这种规律,进而妥善地把事情办好。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快、那么美,是因为他实践得多。实践之初,见“全牛”;实践之后,”未尝见全牛”。多方实践后,十九年屠刀锋利如初,游刃有余地驾驭了事物。
问题(三):《养生主》的艺术特色
体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哲理美
这一哲理美的追求,不是作纯理论思辨,乃是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感强烈的故事、画面体现出来。以庖丁解牛的经历和经验来说明抽象的养生之道;以具体的解牛姿态来表达悟道的快乐。描写与论述相结合
本文前章描述充分,后文论述合理。一开始用十六字:“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写出了解牛时的动人姿态,继之又写出了合舞合乐的美妙。描写出了这一切,文惠君的赞叹才有依据。有文惠君的赞叹,才会有庖丁的议论。这样;文章的承接转合,就显得异常自然。概括描述和集中刻画相结合。
庖丁介绍解牛的经验时,对三年前后的感受,十九年用刀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而在概述中又有集中的刻画,例如集中刻画了庖丁解决难题的情景,尤其是难题解决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其得意之情状,跃然于纸面。“善用修辞手法使说理生动
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比喻解牛姿态熟练美妙;“刀刃若新发于硎”和“如土委地”等形象的比喻。夸张: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足奇] ,砉然向然 ,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衬托:“良庖”、“族庖”反衬庖丁19年用刀的利害。
问题(四):《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技术为什么能达到那样高度熟练、准确的地步呢?
1. 通过长期的实践,掌握牛的内部结构。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快、那么美,是因为他实践得多。实践之初,见“全牛”;实践之后,”未尝见全牛”。多方实践后,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地步,能够十九年屠刀锋利如初,游刃有余地驾驭了事物。
2. “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上穴下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
庖丁按照牛本来的情形,依据天生的结构,分开自然的缝隙,通过那自然的空当。完全不去碰经络相连和筋骨相连的地方,更不去碰大骨。这是从规律性上阐述问题的。
3. “以无厚入有间”
庖丁能在牛身上寻找骨节间的空隙。他善于发现空隙、寻找空隙、利用空隙,而刀锋并没有空隙那么厚,这样,就“恢恢乎其子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就能在其间大可回旋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 碰到不易解决的难题时,着眼于精神专注。
庖丁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而又善于克服困难的好厨师。“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当遇到筋骨聚结的地方,庖丁便显示出高度警惕,目不斜视,视线固定,行动迟缓,细心谨慎,轻轻地下刀。由于这样细心地对待难题,所以关键也就顷刻解开,“如土委地”。
5. 庖丁领悟到解牛的最高境界在于“道”。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