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辉根:诗歌形式与意味

19:00:00

从诗歌的创作过程看,形式和意味是诗歌创作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所谓“意味”,指的就是诗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所谓形式,既指诗人表现诗歌情感所借助的具体的物象或画面,也指诗人表现诗歌情感的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语言。

诗歌鉴赏,实际上就是透过意境、构思、语言等外在形式去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意味"的过程,这是读者对诗中词句、形象画面、情调氛围的分析理解、领会悟通的能力体现。笔者认为: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让他们能感受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领悟诗人的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诗歌中优美的语言,使他们直接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认识诗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这应该是诗歌鉴赏的关键。

一、识象明境悟诗蕴

诗歌用语言将看不见听不到的人的内心情感化为可见可触的直觉形象,这形象或为意象,或为意境。意象是寄情于物,意境是融情于景,所以把握诗歌的情感完全依赖于诗中描述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简单的讲就是要感悟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感知诗歌的画面和形象是领悟诗蕴的窗口。诗歌的意境创造依赖于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假若我们把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看成诗味的本质内容,那么诗歌的鉴赏就必须从窗口入手,即分析诗歌描绘的生活画面,认识其艺术形象,将学生引入意境,品味诗蕴。

在诗歌中,往往出现两方面的生活画面,即两个方面的形象,

一是诗中描绘的人或事物所呈现的画面(形象);

二是诗的内容所表现的诗人的形象。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用典型的意象与意象叠加的方式,渲染一种肃杀荒凉的氛围,借以体现主人公落寞的心境。又比如李白的一首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全诗创设了一连串类似电影蒙太奇的镜头:有外景——白露、秋月,有特写——玉阶生露、露侵罗袜,有动作——下帘、望月。景物、画面形成的直觉形象,唤起了内在的浓烈的思妇哀怨的感情。

诗歌中意象是由静态的物象构成,意境则表现为流动的景和活动的人。"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诗歌而言,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诗歌的主要抒情方式,由外而内地透过景、物去把握作者的情感成为鉴赏诗歌的最基本途径。

二、知人论世品诗情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这些背景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而这个基本情调(也就是情感)则是诗人创作诗歌的动力,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基础均融入其中。

比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句,借花香鸟语之美景抒感时恨别之悲情,来自于杜甫安史之乱的独特感受;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之句则反映了李煜在国破家亡这种特殊环境下感时伤怀的特殊感情。

鲁迅先生说:"诗人感物,发为歌咏。"诗人抓住生活中那些动人的能启发人思考的片断,运用原有的生活积累,加工创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或形象,以构成能唤起别人美感的意境。因此,要领会诗意,就必须分析诗的背景,明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从中认识诗中艺术境界的氛围或情调。如果不能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基础,就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摸不准诗人感情的脉搏。

比如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不了解唐代的安史之乱,不了解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状况,就体会不出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圣人胸襟。

鉴赏诗歌,只有走进诗人的身世、经历和具体的时代背景,才能设身处地去领会诗人彼时彼地的思想及心情,并与诗人产生共鸣。  

三、解析构思明诗意

艺术家在从审美感受向审美理想的飞跃中,由对众多生活现象较为深刻的领悟向着具体作品的主题提炼和典型塑造集中,使生动丰富的意象凝聚为完整而特定的形象蓝图。这个过程称之为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动力。构思好比选择镜头,对同一个人物或景物,拍摄时选择的角度不同,拍出的照片往往有很大的差异。领会诗歌的意旨,必须了解诗人构思的角度和技巧。

比如杜甫的《月夜》一诗,它不说自己见月思妻,单说妻子见月思己;不说自己独自望月,偏说儿女随母看月,写儿女“不解忆”之“忆”,其忆更深。“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这种从对面着笔的独特构思,把诗人身困长安,心系家室的缱绻深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而“双照泪痕”的想象,将时空穿越,把两地相思合二为一,使真情切意舒缓婉转一气流注,创造了一种风光旖旎的神思佳境,一种人月两清的绝美形象。

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梦中的天姥山是如此的朦胧,又是如此的清晰,实际上诗人是在描绘一种仙境——也就是诗人一直魂牵梦萦的故乡。一步一步的,越来越近了,诗人仿佛远离了人世的喧嚣,见到了故乡亲人。所谓的天姥山不过是诗人想象中神仙境界的一个具象。我们从谪仙望归的角度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中,就能很容易地感受到诗人追求美好理想和渴望自由生活的激情,感受到诗人对丑恶现实的憎恶和否定,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和反抗的那一颗不羁的心灵。  

四、咬文嚼字解诗味

诗歌的意境是用语言来营造的,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鉴赏诗歌首先要分析诗歌的语言,理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找出句子之间思想感情相互关联的因素,切忌架空分析。由于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及诗歌句子结构的特殊性,分析诗歌的语言,要讲清关键词语,弄懂修辞手法及诗中典故,并注意诗句语法上的特殊性等。也就是要明白诗人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足以表达诗歌内容的词句,"用上千斤笔墨"去写"一字一句"的巧妙所在。
  
比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前三句连用一“宫”字,一气趋下,勾连呼应,构成了复迭的音节与丰富的意象;“寥落”“寂寞”两词,再加上“红”“白”色彩的对照,把环境氛围与人物心态巧妙对应,渲染得可触可感;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闲坐说玄宗”则写足了沧桑岁月、兴衰巨变。尤其一“闲“字的细节点染,完成了全诗诗情与历史感的传达。二十字的一首小诗,读者不觉其短,正是因为语言的魅力使它”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作者简介】

谢辉根,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语会教改中心研究员。任教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南中学。先后在十几种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200余篇,参编教辅图书8种。市级教研能手,2004年入选市名师工程名单。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