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况

17:44:00


目前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基本上分成三个部分,即华文小学(其中约有四分之一 的华小设有学前教育班)、华文独立中学及华文高等教育学府。这当中只有华文 小学属於政府学校,华文独立中学及华文高等教育学府都是华社自己出钱出力筹办和维持。 

与此同时,在中学阶段,国小和淡小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进入政府开办的国民中学; 至于华小毕业生方面,除了进入国民中学或国民型中学就读、学生也可选择民办 的华文独中。根据统计,每年全国约有 10 万名华小生毕业,其中约 90%是升上 国民中学就读;而其余的 10%则是到华文独中升学。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

教育部的报告显示,近几年来,进入华小的华裔子弟维持在 95%左右。此外,华 小也因教学风气良好,尤其是数理科成绩优越,再加上华文的经济价值日益提高, 一些非华裔家长也把孩子送到华小求学,以期盼孩子可以掌握多一种语文。根据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博士披露,目前有逾 6 万名非华裔生在华小就读 (星洲日报 2009年5月8日) 

与此同时,基于学前教育对幼儿心智发展的重要性,教育部于 2002 年宣布分阶 段在全国各源流小学设立学前教育班。表(3)显示教育部截至 2009 年 1 月 31 日,在各源流小学开设学前教育班的统计数据。资料显示,目前在华小和淡小设 有学前教育班的学校少于 25%,但设有学前教育班的国小却达到 87%。教育部 在各源流小学开办学前教育班有如此巨大的落差是非常不公平的现象。

此外,目前全国也设有 28 所以马来文为媒介语的特殊小学,但却没有一所以华 文为教学媒介语的特殊学校。 

在华小, 除了马来文科和英文科,其他各个科目,包括数学、科学、道德教育、 地方研究、体育、音乐和美术等,都是以华语华文进行教学。不过,在 2003 年 至 2009 年期间,在数理英化措施下,致使华小数理科以双语(华语和英语)来 进行教学和考试。不过,政府已经宣布在 2012 年分阶段在各源流小学恢复 2003 年之前以各自的母语作为数理科教学媒介语的模式。 

华小是华文教育的根基,没有了华小,华文教育必将没落;要维护母语教育,有 效地应用、教导及学习母语,就必须确保华小永不变质。 

华小的另一个特征是设有董事会的组织。董事会一般上都是由地方上的华社领袖 及热心华文教育的社会人士所组成,它在捍卫和协助华文小学发展方面扮演着非 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华小董事会,连同家协(家长和教师组成)和校友会是维 护与发展华小的重要组织,因为这三个机构的成员几乎涵盖了与学校有关的整个 社区人士,并具有广大的社会基础。 

自独立后,华小就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内,並在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国家经济和 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华小的发展却因当局的单元化教育政策,以 致遭受种种法令和措施的压制,以及长期面对许多问题的冲击。 

事实上,当前许多问题的发生,包括了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没有获得政府公平的 发展拨款以及在建校和迁校方面阻难重重等,都是单元化教育政策所致。如果政 府继续实施这些只是强调单元化的狭隘教育政策,而忽略了其他的族群的母语教育发展,这肯定不利国家的整体发展。
  

华文独立中学

1961 年以前,马来西亚半岛原有 70 所华文中学。这些学校是华社本身所创办, 并获得政府津贴办学经费。1960 年,拉曼达立教育委员会公布其报告(即 1960 年拉曼达立报告书》,建议华文中学改制,否则就剥夺其津贴金。《1961 年教育 法令》通过,在威迫利诱之下,有 54 所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成以英文作为主要教 学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最后变成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中学),以便继续 享有政府的津贴。只有 16 所宁愿放弃政府的津贴,坚决不接受改制,而成为华 文独立中学。

华文独立中学被排挤出国家教育体系后,处於惨淡经营的状态,不过却得到了华 社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一些接受改制的中学也于较后时复办独中,因此目前马来 西亚包括东马的沙巴及砂拉越,一共拥有 60 所华文独立中学。 

70 年代初期,华文独立中学由于缺乏学生来源和面临经济问题而陷入低潮。当 时霹雳州首先展开救亡复兴华文独中运动,掀起全国华文独中复兴浪潮。1973 年,董总及教总成立了“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工委会”,全面推动华文 独中的发展,包括对华文独中的使命、办学方针、统一课程、统一考试、经济问 题、师资问题、学生来源和出路等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並成功将华文独中带 入一个新的局面。 

华文独中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重要的一环,除了肩负延续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母 语教育的神圣任务,也同时兼授三种语文,协助国家培养人才,並在各个领域取 得辉煌的成绩,但是当局並没有给予华文独中正式的肯定。除了不承认独中统考 证书、不批准设立新的华文独中,教育法令也没有明文肯定华文独中的合法地位。 

事实上,30 多年来,在华社的大力支持下,华文独中在各方面都取得显著的进 展,学生人数从 70 年代 2 万 8 千多人,增至目前的逾 6 万人,而且华文独中的 统考证书也获得许多国家如新加坡、台湾、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澳 洲、纽西兰、俄罗斯等著名大专院校承认。 

基于此,政府应提供办学经费,鼓励民间办学,协助华文独立中学的发展,减轻 华社为国家所承担的教育经费。此外,政府也应根据学术水平,承认华文独立中 学统一考试证书,同时接受此证书作为学生进入本地国立大专升学和师范学院受 训的入学资格之一,以培养建国人才及缓和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国中华文班 

在国民中学,其主要教学媒介语是马来文和英文,不过,根据《1996 年教育法令》: 

如果学校里至少有 15 名孩童家长提出要求,那么就必须开设华文或淡米尔文班; 

如果学校里至少有 15 名孩童家长提出要求,而如果那样做是合理及行得通 的话,那么必须开设其他土著族群的语文班。 

国民中学目前每周有三节华文课(每节为 40 分钟)。由于教育部没有明文规定把 华文课编排在正课,因此各校华文课的编排时间都不一样,有些是一节在正课, 两节在课外;一些则是两节在正课,一节在课外;也有一些是三节都在课外。因 此,教总认为教育部必须明文规定把三节华文科都纳入正课,以免影响学生的学 习。同时,教育部也必须把华文科列为华小毕业的华裔国中生的必修必考科,以 提升华文科的地位。 

至于在国民型中学方面,每周可上 5 节华文课,并安排在正课内。(目前在槟城 州,仍然有一些国民型中学保留 7 节华文课。)此外,国民型中学也规定所有学 生都必须报读及报考华文。 

华文班是国中华裔生唯一有机会学习华文的管道。比较 2006 年和 2007 年的数 据(表 6),资料显示国中学生报读华文的学生有增加的现象。根据教育部于 2008 年的数据,全国共有约 35 万名国中学生报读华文。从预备班至中五所开办的华 文班共有 12,423 班。要成为华小的华文老师,就必须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 拥有华文优等的资格。因此,我国的华小师资来源全靠国中和国民型中学的华文 班。

自教育部于 2000 年在各州委任华文科督学后,国中华文班的情况就逐步获得改 善,这是可喜的现象。无论如何,由于没有获得当局全面的关注,再加上人为的 行政偏差,国中华文班在执行上还是面对不少的问题,对华文的教学带来负面的 影响。

此外,随着教育部将从 2010 年开始限制大马教育文凭考生仅能报考 10 个科目, 华社担心这将影响国中生华文科的报考率。因为一直以来华文科都被认为是很难 考获 A1 的科目,因此为了不影响整体的成绩,尤其是影响到申请公共服务局奖 学金的机会,因此华裔生可能就此放弃报考华文科。

华文高等教育学府


建立一个由小学、中学到大专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是董教总和马来西亚华社的奋 斗目标。60 年代末期,董教总发起创办“华文独立大学”,不过,在华人执政党 及政府的剧烈反对下,这所倡议中的华文大学最终胎死腹中。但是,董教总要实 现华文高等教育学府的宏愿不曾泯灭。

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和争取,政府终於在 90 年代批准 3 所民办华文高等教育 学府的设立。其中柔佛州华社在 1990 年成功创办南方学院,成为马来西亚第一 所纯粹由华社所创办的华文教育高等学府。而由董教总所申办的新纪元学院于 1997 年正式获准注册,座落於雪兰莪州加影县的华侨山岗上。接下来,政府也 于 1999 年批准韩江国际学院在槟城开办,成为第三所由华社所创办的高等教育 学府。

除了根据不同的科系采用多语进行教学,这三所学院都有开设中文系,以将中华 文化与华语华文的学习推广到更高的阶段。 目前这三所华社民办学院也正积极努力朝向升格为大学的新里程碑而努力。

总结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但是它的教育政策却是 朝向单元化的“教育最终目标”挺进。华文教育长期被种种不合理的政策所压制, 但是在华社锲而不舍、坚持不渝的捍卫下,华文教育仍然能够在艰难险阻的情境 屡创奇迹。“维护华小,支持独中,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是马来西亚华社对母语 教育的要求和努力的目标。

无论如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华社本身的力量才是华文教育最根本的保障:有 力量抗衡压制,有力量绝处生存、有力量改革自新。我们相信,在华人社会的继 续努力和坚持下,我国华文教育的前景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

资料来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简况》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