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14:00:00

文言实词大多有多个义项,但它一旦进入具体的语境,一般只有一个确定的意义。准确推断入句后实词的意义,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在考试中都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而有效的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一、形旁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虽几经演变,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尚有迹可循,尤其是比较容易分析的形声字与会意字,占了汉字的90%以上。汉字的形旁(表意)为我们推断汉字的意义,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例如:“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后汉书•孟尝传》)此句中的“籴”是会意字,是个很不常见的字,翻译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我们能从训释字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就应刃而解了:“籴”上为“入”,下为“米”,结合在一起就是“买进粮食”的意思。再如:“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句中“缳”是个形声字,形旁是“纟”,而形旁是“纟”的汉字意义往往与“丝”“线”“绳”等有关。再据语境看“缳”应该是“绳套”之类的意思,“投缳”就是“上吊”“自缢”的意思了。

二、通假推断法

通假字,是文言文用字的常见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之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根据文言文的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推断一些看似让人费解的字在语流中的意思。

例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一句中“顿”与“钝”音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再如:“贼非吾主敌,盍趣降”句中“趣”与“促”音近通假。可以推断“趣”与“促”一样有“赶快”“急促”等义,“盍趣降”就是“为什么不赶快投降”的意思。

三、同位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等结构相似的句子非常多,而处在每句中相同位置的字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根据文言文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已知词的意义推断出未知词的意义。

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从位置上看“用”和“以”处于相同的位置,而“忠”与“贤”意思又是相同或相近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用”和“以”的意思也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故从“用”的词义可推断“以”的词义为“任用、重用”。“谷则异室,死则同穴”,从位置上看“谷”与“死”处于相同的位置,而“异室”与“同穴”意思又是相反相对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谷”与“死”的意思也应该是相反相对的。故从“死”的词义可推断“谷”的词义为“活着(的时候)”。

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样,词与词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常见的关系,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修饰关系、并列关系、兼语关系等等。对实词所在的短语进行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该实词的意思。

例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通过结构分析,此句中的“鄙远”应该是个动宾结构,而“鄙”有“边疆”之义,据此,可以推断“鄙”在此句中应该是“把……作为边疆”的意思。再如:“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根据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馀烬”是偏正结构,那么“爝火”也应该是偏正结构;然后根据语境分析,无论“爝”是何意,“爝火”一定比喻“小火”(查字典可知“爝火”是“炬火”“小火”之意),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有个原则就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文言词义一定不能脱离语境。语境可分为内部(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和外部语境(整段文字或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必须借助这两种语境才能作出准确的推断。

例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此句中的“借”字显然不能解释成“借来”“借进”“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之类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借三五本书尚合乎情理,岂有借“满架”书之道理?况且作者归有光出自书香门第,自然家中藏书不会少,大可不必借许多书读之。根据语境,这里的“借”解释为“堆积”“错乱地摆放”这类意思为宜。“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一句中的“乳虎”如果解释成“初生的小老虎”,就很令人费解。小老虎叫一声奶声奶气的,“百兽”怎么会“震惶”呢?根据语境将其解释为“乳哺期间的老虎”才合情合理。古语有“乳彘触虎,乳狗不远行”之类的话,其中的“乳”都是这个意思。

六、联想推断法

课文中选了大量典范的文言文,那里有丰富的文言词汇。如果我们既能熟练地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又能在阅读其他文言文的时候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求同析异的迁移,就会很容易地推断某些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若要理解“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的句意,关键是对“见”字的理解。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府吏见叮咛”等结构类似的句子帮助推断。于是可以发现此类“见”是第一人称前置宾语。句意就豁然开朗了:“承蒙你顾念我,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再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要想理解句中的“行李”二字,我们可联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一句,于是可以推断“行李”是“出使的人”之意

原文链接:育星教育网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