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馬華:風下之鄉的美麗與哀愁

10:00:00


沙巴,又稱"風下之鄉",處於婆羅洲,不論自然生態或人文風景,都跟馬來半島大不相同。
劉玉玲的《沙巴大不同》,是以馬來半島人的身份書寫而成的。劉玉玲是關丹人,沙巴對她來說原本是一片陌生的土地,怎知機緣巧合之下,她到沙巴大學當講師。

沙巴獨特而新奇的一切,讓她不時呼朋喚友奔馳在各個城鎮,為我們編製了豐富多彩的沙巴地圖。

幽默是劉玉玲散文的特質。其幽默,往往形象而生動地刻畫出事物的特徵,如她教我們怎麼分辨人猿和猴子,"最大的特點是人猿的樣子比較憂鬱,看起來像個皺紋的老人,而且沒有尾巴。"(頁80,〈人猿是沒有尾巴的〉)"憂鬱"兩個字真是神來之筆。從斗湖駕車回山打根,她可以趁著交通停滯不前的空餘時間,"一邊剝紅毛丹、龍眼、山竹,在9個小時的車程裡,我就把全部的水果吃光了,順帶把一份報紙完整地啃完。"(頁59,〈斗湖路上趣事多〉)讓讀者驚歎於其食量之大(三類水果各一公斤),還有其"一心三用"(駕車、吃水果、看報紙)的"特異能力",間接突出了塞車時間之久,博君一笑。

劉玉玲引著我們見識沙巴與西馬的不同,人猿、長鼻猴、銀葉猴等動物,還有高聳巍峨的神山、彷彿"一座紐西蘭"的昆達山……無不顯示沙巴與馬來半島之別。語言習慣的差別也很有趣,如馬來文"Kita"不是指"我們",而是"你",讓初到貴境的作者鬧了不少笑話。

然而,最讓我動容的是〈Agnes Keith——美籍作家情遺山打根〉,盡顯沙巴州政府對異國文化工作者的敬重。Agnes來頭不小,曾在山打根旅居寫作,她的第一本著作《風下之鄉》(Land Below Wind),成了沙巴的別稱,更是無數外國人認識沙巴的窗口。其丈夫和兒子都是傑出的森林學者,世界最大的花——萊佛士花其中一個品種是以他兒子的名字命名的,稱為Rafflesia Keith。Agnes在山打根的故居在戰爭中毀滅了,沙巴州政府重建其"老家",並列為歷史遺跡,吸引了不少遊客。想起吉打州政府曾任由發展商破壞富含佛經和印度教色彩的歷史古跡——布央谷,我不得不感歎:沙巴,真的大不同!

這麼得天獨厚的土地,竟遭外敵侵犯了。〈現代戒嚴方式〉寫的是蘇祿軍入侵拿篤後的連鎖效應,作者的筆調還是一貫的輕鬆詼諧,我的心卻不由得沉重起來……

‧書名 : 《沙巴大不同》
‧作者: 劉玉玲
‧出版社: 大樹
‧出版日期: 2014年7月

原文链接:星洲日報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