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才有“效度” ──关于写法教学的一点反思

12:00:00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老师们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逐步增强,于是,阅读教学中关于课文写作方法的教学开始多了起来,从一个侧面改变了一直以来阅读教学满足于内容分析的倾向,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老师关于写法的教学,过于“冰冷”,缺乏必要的“温度”,并未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一、教法描述

《鲸》之类的说明文,有一种以掌握课文说明的知识为目的教法。

如,让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填空题:“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最大的有( )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 )公斤。我国捕获一头( )公斤重的鲸,有( )米长,舌头就有( )头大肥猪重。( )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 )长,( )公斤重,一天能长( )公斤到( )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将这道练习题输入百度搜索,出现的案例铺天盖地,足见这种教法的普遍性。让学生掌握关于鲸的知识,却忽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违背了语文课程的个性,其失误已为不少老师们所认识,尤其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还有一种教法,虽不是始于今日,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更多见:

师:大家读过课文,一定发现了课文第几段写鲸的“大”?

生:第1段。

师:对,第1段写了“鲸”的大。那么,这一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用了鲸和大象比较!

师:对,这种说明方法就叫作比较。还有吗?

生:列数据。

师:不错,用了列举数字的方法。最大的有16万公斤,最小的也有2千公斤。

师:这一段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说明方法。(投影出示课文片段3)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生:打比方。

师:打比方?请问,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摇头)那就不是啦!

生:我觉得是举例的说明方法。

师:举什么例?

生: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还有一个是“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师:举例,举例,既然是例子就应该是真实的事例。如果有一头鲸就在这儿,张开了房间一样大的大嘴,你敢不敢坐在里面?

生:不敢。

师:你都不敢,这个“例子”能举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假设。

师:正确!你怎么知道是假设?

生:我是从“要是”两个字中知道的。

…………

这种教法着力于让学生掌握写作知识,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个性,但走向了极端,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没有深入体验和感悟的情况下,就迅速直奔写作知识而去,陷入了另一个误区──暂且不论其中关于“假设”说明方法判断的正误。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一些老师在其他类型课文的教学中,也开始大量运用类似教法,不顾课文的具体内容,离开具体情境,仅仅以课文为例,从中提炼或抽象出各种写作方法,使阅读教学演变为单纯的写作知识教学。这就是缺乏“温度”的写法教学。此时,“血肉”丰满的课文,仅仅是写作方法的例子,不见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无穷的韵味,只见静态、“冰冷”的写作知识。

二、失误剖析

老师们选择没有“温度”的教法,是以为,学习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就能迁移于写作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也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性质。其实,这种认识,是对写作方法知识属性和作用的误解,也是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误解。

知识可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种。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等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止的,易于用语言清楚地表达;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易用语言清楚表达。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理解和记忆,但遗忘也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熟练掌握,但可以牢固地保持。陈述性知识的测量,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的方式;程序性知识的测量必须通过观察行为的方式,考察其是否能做、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

学习写作方法,必须掌握程序性知识而不仅仅是陈述性知识。写作方法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接受、记忆、占有、积累静态的写作知识,而是为了使学生的直接写作经验和间接写作经验相碰撞,促使他们生成写作经验和写作技能。这也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要义,也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的题中之意。

上例《鲸》的写法教学,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即掌握陈述性知识。且不说在阅读教学中离开内容理解单纯进行写法教学,有违阅读教学得意、得言兼顾和以培养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目标取向,单就其写法教学而言,也存在重大失误,因为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目标,违背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要义,也违背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

诚然,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知识往往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最初大都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这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前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的前身就是陈述性知识。但要让学生进而掌握程序性知识,一是要使学生明晰程序性知识应用的条件,二是应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和练习机会,以实现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对于写法教学,不能满足于识别或记忆陈述性知识阶段,而应让学生到达掌握程序性知识阶段,这样才算真正掌握写作方法,或者实现两类知识的转化。而实现转化的中介必须是也只能是足够的练习──写作实践。

或许有人认为,阅读教学中学写法,写作教学中用写法,才构成完整的写法教学,因此,阅读教学可以偏重于掌握陈述性的写法知识,通过随后的写作实践让学生将其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知识也不迟。这种看法也有失偏颇。阅读教学固然不能是写作教学的附庸,但阅读与写作也不应截然分开,因为读写能力互相促进、和谐运行,阅读教学中不能排斥写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只有结合着课文具体情境、浸透着情感、携带着思想和充盈着韵味的写作方法,才易于为学生所牢固记忆,并易于内化为心智技能。反之,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用形象的说法就是,没有“温度”就没有“效度”。

三、教法矫正

就写鲸“大”的部分而言,有“温度”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第一步,引导学生体悟鲸的“大”。可以从设问开始:“读了第一自然段,鲸留给你什么印象?”此问可以轻易获得“大”的答案;然后追问:“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鲸的‘大’?”在交流中不断相机引导,促使学生深刻地体悟。比如,当学生说从“十六万公斤”中感受到“大”时,这样引导:“‘十六万公斤’到底有多重呢?老师的体重是六十公斤左右,这头鲸相对于多少个老师的重量啊?是的,大致相对于两千五百个老师的重量!看,这是多么惊人的庞然大物啊!”再如,当学生说到从“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时,可以这样引导──老师站在黑板前,抬起手摸高,然后说:“看,我国捕到的这只大鲸鱼,它的嘴张开来,比这还高!”辅以手势比画。

第二步,引导学生感悟写“大”的方法。第二步可以和第一步融合进行。比如,当学生说从鲸比象大得多中看出鲸“大”时,可以追问:“课文要写是鲸的‘大’,为什么又写到象的‘大’呢?这样的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第三步,引导学生领会作比法的要领。启发:“课文这段话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尤其是处处作比较。现在,老师句子将这一句改一改,‘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改为‘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雄性大海狗那么重’,或者改为‘一条舌头就有老师家后院那十几块石头那么重’。看,还是作比较。这样改可以吗?”让学生认识到,用来与说明对象作比较的事物,必须是读者熟悉的,这样才能帮助读者清楚地认识说明对象;如果是陌生的,越作比较,读者越糊涂。

除此以外,课后还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写一段话说明姚明的“高”: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229厘米。请你除了用数字说明外,再从以下图片中,选择一个事物和一个人与他作比较,进一步说明他的“高”。



先通过形象化的手段,如教师和鲸的重量对比和换算等,努力让抽象的、学生内心与之有一定疏离感的数字变得可亲、可近,可感知、可体验,也将鲸的“大”转化为学生清晰的内心视象。结合这种视象,学生对作者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感受也更加深刻,并能切实体会到这些方法运用的具体情境和妙处。再通过改动的句子与原文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运用作比较的目的、条件和要求等。这样,学生掌握的写法,不再是静态、“冰冷”的陈述性知识,而携带着鲜明的形象,注入了可感的“温度”。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中习得的写法,迁移运用于新的但与课文具有一地相似性的情境,习得的方法便转化为一定的写作技能,从而真正完成对程序性写法知识的掌握。

作者:

  1. 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王晓红 
  2. 厦门市集美区侨英中心小学 张敏娜
原文链接:人教网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