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话春联

15:39:00


春联也作门联、福贴,粤语地区称挥春,台语称春仔,是一种在新春和立春时使用的传统装饰物,把贺年的吉利字词用漂亮的书法,写在纸上而成,一般是贴在墙、门之上。


在华人社会、朝鲜半岛和越南,每逢过年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其中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但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1],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日本把新年贴的称为正月札,立春贴的称为立春札或立春大吉札。朝鲜则有立春榜(입춘방)、立春书(입춘서)、立春贴(입춘첩)等名称,简称春榜、春贴、春帖等。

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现在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春联多有横批。

春贴的起源

春贴源于中国的宋朝,其起源可以分为三方面:宜春帖、桃符、延祥诗。

宜春帖,是春贴的起源之一,又名“春书”,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是人们祈求招祥纳福的物品,是于立春日用色纸剪成“宜春”二字,张贴在门柱上,也有一些是写成单句的其他吉祥话,贴于门楣上。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载,当时立春日湘、鄂两地人们除了用彩色的绸布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头上外,还要写“宜春”二个字贴在家中,即宜春帖,又称春帖。唐朝孙思邈的《千金玉令》,也有提到人们于立春时张贴宜春帖。由于立春与春节接近,而宜春帖的形式又与现在的春条、横批相似,一些学者认为现在的春条、横批是直接源自宜春帖,只是名称不同。


桃符是春贴的另一个起源。桃符是民间于春节时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櫑二神驱避鬼怪的物品,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主管万鬼的神荼和郁櫑。遇作祟的鬼就会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人们在桃符上写上一些吉祥语句。在唐朝时,楹联开始出现。《敦煌遗书》就记载了一些楹联,带有吉祥寓意,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最早的楹联,如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蝉雪于《文史知识》1991年4月号一篇题为《我国最早的楹联》的文章里提出这种说法,但直至现在仍未有实质证据证明这些对仗的句子是楹联或春联。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

延祥诗也是春贴来源之一,又称春帖子、春帖子词、帖子词,是古代朝廷在立春时要翰林文士写帖子词进献。延祥诗内容以描写景物、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为主,文字工丽,多为五言、七言绝句,周辉的《清波杂志》就提及欧阳修、苏轼的春帖子以规谏为主,司马光则作出楷式 。这些诗词会张贴于宫门以及宫苑各殿堂楼阁上,宋朝时很盛行。一些成对的联句到后来也就变成春联的一种了。

后来的春贴就是民间桃符、宜春帖与宫廷帖子词互相影响的产物,趋吉的宜春帖与避凶的桃符混合为一物,帖子词简化成了桃符的两句话,桃符简化成了帖子词的纸张书写粘贴,于是在宋代纸春联的载体就产生了,并成为一种风俗。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岁时杂记》载,当时人们把吉祥语句刻在桃木板上。南宋《梦梁录》记载当时出现一种“迎春牌儿”,又说除夕要“贴春牌”,这可能是纸制的桃符。有些人认为春牌就是福字春贴。

用红纸书写桃符始于明朝,亦出现了“春帖”一词,贴春联的习俗也在明朝开始盛行,据明朝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提倡而普及的[12],此外还有另外一些春贴的传说是关于朱元璋的,传说朱元璋在明初一个除夕在当时的首都金陵(今南京)微服出行,发现其中一户人家没贴春联,问到户主,得知他们因为没人会写字又无人代写春联,于是朱元璋就根据户主当屠户的职业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福字倒贴来由的其中一个说法也跟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有一次用“福”字作为记号杀人,他的皇后马氏知道后就下令全城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福”字,其中一户不识字的人家却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也知道那家人把福字贴倒了,就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看事情不好就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是知道他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表示“福到”的意思,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从此人们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了。

到清朝时,贴春贴的习俗已经很普及。当时的《燕京岁时记》就描述当时北京城自腊月起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写春联润笔,春联的颜色在当时有等级区分,民间的春联用朱笺或红纸,内廷或宗室则用缘以红边、蓝边的白纸。此外还有其他的禁忌和限制,如未服满三年丧期的不能用红纸,死者为男性用青色,死者为女性用黄色,内容也改成哀伤之词,也有男用蓝色、女用黄色。有些地区是不论男女皆用蓝色。亦有些地区的习俗是丧家第一年用白色,第二年用黑色,第三年用蓝色。梁章矩编写了春联专著《槛联丛话》,显示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贴的内容除了有意义的吉祥语句外,一些文盲也会用红纸写上“十”字作为春贴之用。据1940年代的陕西《宜川县志》载,人们会写吉祥语句,不识字的乡民则写“十”字。

近年市面上也有一些机印的春贴出售,除了传统的红纸外,也有金色或其他颜色的。亦有些不用纸张,而用其他物料如布、塑胶制造,可使用多次。亦有一些以纸板制式的立体春贴,部分还有一些卡通图案,受年轻人欢迎。而传统式的手写书法春贴仍然受人喜爱。近年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出现一些从左至右的横批。

春联的种类

春贴可以分为以下种类:

  1. 斗方:也叫“斗斤”,用正方形纸斜放竖立,尖角向四边放,书写字样。可写单字如“春”、“福”、“满”等,其中“福”字常会倒贴,山西、陕西一带又有倒贴“有”字斗方的习俗。写二字的则是直写,如“大吉”、“常满”。也有四字的如“花开富贵”。多贴在内门、米缸或花盆上。古代还有一个60多笔的“一”字,表示对新一年万象更新的期盼。
  2. 合字斗方:有些是把几个字的语句写成合字斗方春贴,在宋朝已经出现,字形配合字义有吉祥的寓意。例如“黄金万两”采取纵向组合中的笔画搭借,犹如财富积累;“日进斗金”和“招财进宝”的“斗”字十字格和“进”字辵之底的运用,形似车载,财源滚滚。
  3. 门心:贴于大门两扉的叫做“门心”,等于古代的“神荼”与“郁垒”。
  4. 春条:是单条书写的吉语,如“恭贺新禧”、“抬头见喜”、“龙马精神”、“吉庆有余”等,多贴于房门、墙壁上,呈长条状。
  5. 框对:贴于大门左右柱或壁上的叫做“框对”,分为上联和下联,即一般俗称的“春联”,格律规则与一般对联相同,张贴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6. 横批:也作“横披”,横贴于门楣的横木或壁上的叫做“横批”,如“鸿禧”、“出入平安”
  7. 字画:常见于越南,写大字于红纸或黄纸、白纸上,常见的有“忍”、“达”、“心”、“福”、“寿”、“吉祥”等。
以上属于较为常见的传统类型,现代的春联也有其他形式的。

春联的格式

春联上下联是根据横批区分的,横批从左开头那左边就是上联,从右开始读那右边就是上联。右边必须为上联,千百年来必须如此。 因为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音,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音。如今的对联倒是不注重平仄了,但是这就是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不清楚所致。 

至于横批,按照现代人的看法,从左往右而放。如果依然按照古代的从右往左写横批,现代人容易看不懂,但是上下联位置不变。
如今的对联,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平仄不分的,让人分不清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不过现代的平仄,和古代的平仄又有点区别。简单地说,在现代汉语中,平音是指拼音的第一、第二声,仄音是指第三、第四声。
平声: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
仄声:上(shǎng)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入声(如今普通话中已不存在)。

上下联之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仄声一般指三四声,比如“新年纳余庆”;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一般为一二声,,比如“佳节号长春”。

贴春联的学问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中国古代是从右边起的,无论书写还是阅读,并且是竖排文字的,不像现在的横排。
对联是承袭古代的风格,所以是从右边读起,上联是右边!

整理自网络资料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