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馬華:文字若只如初見,等閑變卻古人心

15:44:00

港劇《食為奴》以清康熙朝為背景,廢而復立的太子胤礽認定八王黨覬覦他的太子之位,發怒指向胤禩,說:"八弟,你在故弄甚麼玄虛?"


編劇在這個細節輕率地讓太子犯諱(康熙皇帝名玄燁,"玄"字要避諱啊太子殿下!),鷹眼觀眾當下便能瞰出錯誤來。而這類硬傷出現在生活的頻率相當高,因此催生許多糾錯的工具書。《文字癖》便是這一類。語法、別字、讀音、簡繁體對應、典故等,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字使用慣性背後,總有糾不完的錯。老糾成癖,發現錯誤、或悟出"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借台灣漫游者文化出版的系列書名),便有拯救敗壞世道的悲憫想法,認為普羅大眾都傾斜了,應該扳正。這與孔子"制禮作樂"的初衷如出一轍。讓一切回到原有的秩序上去,才是正道。

我也喜歡詞源類的書,但閱讀這類書籍經常是沉悶的。"原來如此"的狂喜,經常被長篇敘述的文字衝淡。這類書籍有時單看標題,便可以略過,因為標題已經把內容呼之欲出。讀者感興趣的,都濃縮在了標題,"一字鎖住一個海洋"。

《文字癖》揀擇收錄之文,卻是敘述太短,有些也還未提出正解,如讀者提出"鳩收"(62頁)在規範漢語中被認為使用不當,如何不當卻沒進一步說明。又如264頁提到"麥可傑遜孌童案"的"孌"是形容詞,這裡眾媒共稱的"孌童"卻是"褻玩"之意,用作動詞。因此"孌童"是語病。也點到即止。那為甚麼會出現"孌童"的說法?必然有個原因,可能是相似字,比如這個——嬖童?

究竟語言文字是約定俗成呢?還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權威論定)?編寫這個系列,編者就是糾正與論定的威權。總結看完全篇,雖然編者經常站在"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立場判斷,強調時代意義,認同隨時間變遷出現的詞義、字形變化,其初心還是在回到源頭重新認取文字初始的模樣。詞源考究,從出處說文字演變,仿佛把這個字從最出生到老去都檢視過才算完整。

‧書名:《文字癖》 
‧編者:陳行發等
‧出版社:星洲日報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原文链接:星洲日報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