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作文永远“清如许”──浅谈儿童文学对小学作文的影响

18:26:00


小学作文有什么特殊规律吗?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事实上,目前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的思维还未作深入研究,规律性的认识还未作大胆的推测、求证。

小学作文的成人化、形式化、意义化是小学生作文弊端的突出反映。这使我们不得不从儿童的思维与心理入手,洞察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总结儿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把握偶然现象发现普遍本质。


正如恩格斯所言: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发现这些规律。我们坚信小学作文教学是有其特有规律的。

他山之头,可以攻玉。发生认识创始人皮亚杰对儿童思维发展作过去详尽研究,第一个提出“自我调节”结果系统的精神视觉理论,从而阐明了儿童主观思维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质。

这一学说与儿童文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根据这一学说,我们可以从最大程度上把握儿童文学的精髓,深入了解它与儿童思维、语言的内在机制。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释放出来的泛灵论、人造伦、非逻辑性与前因后果观念等建立起既虚幻又纯真的绚丽图景。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把儿童文学看作是儿童主观思维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在语言上的独特反映。

因而,真正的儿童文学是既扎根于儿童有超越了儿童,既紧紧把握了儿童审美意识,又自觉地引导与升华这种意识,这类作品“大抵是属于第三世界的,这可以说融合成人与儿童的世界”,它是充满童趣的另一番“诗意的意境”,充满生命的另一种“象外之象”。

根据现代科学对人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人的语言“萌发期”规律。这个规律表达如下:人的语言才能发展,在儿童阶段可定为语言“萌发期”。如果从这个时期,最好略为提前,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予以丰富、科学的信息刺激,其语言才能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如果错过这个“萌发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语言才能发展可能性呈递减的规律。

由上可知,“丰富、科学的信息刺激”对发展儿童语言起着关键作用。从理论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的语言的刺激是萌发性的,审美性的,当然也是科学性的。利用儿童文学来学习语言,创作语言作品等都具备了很强的可行性。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小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独特的心灵世界,只有适合儿童身心规律的写作方法才是小学作文的“清泉活水”。儿童文学无疑是最佳选择。

儿童文学对小学作文的美育功能


儿童文学的本质是真、善、美。它是小学作文审美的源头之水,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小学作文是诞生儿童文学的土地,应该让每一颗童心都爆发出心灵的火花,既丰富情感,又发展语言。

一是丰富情感,发掘儿童情趣。

心理学显示:“哀莫大于心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赋予世界的真、善、美的事物以灵性,以儿童的眼光反映现实或幻想未知世界,极富儿童情趣。“由文字所表现出的儿童情趣具有稚拙美、原始美、纯真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情趣和哲学内涵。”经常哼读李白诗歌的小朋友对祖国的秀丽河山可大大增强感性认识;许多儿童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小女孩寄于深深的同情。

二是培养语感,内化儿童语言。

语感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它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叶圣陶说:“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是培养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让儿童直接面对语言,感受语言,而摇弋多姿的儿童文学语言对儿童的吸引力最大。让儿童眼看、口诵、心想,自觉体验,潜移默化中内化儿童语言,这比教师反复分析课文内容要强得多。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由语言、意象、意味三个层面构成,三个层面互为条件,由浅入深。儿童文学所特有的审美性对内化儿童语言起着春雨入土的作用,确实要比其他语言作品来得更有力度,更巧妙,更具可感性。

三是激发想象,提高写作欲望。

儿童文学的内容具有神奇、惊险、奇美等特征,可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为儿童打开了心灵的窗户,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一方面,儿童借助语言,深入到作品中的想象空间去神游,更好的理解作品;另一方面,给想象插上了翅膀,在其他活动中展开自由的想象,从而开创新天地。

四是自由审美,发展儿童个性。

儿童文学的审美形象具有不确定性,人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体现了这一点。儿童本身的知识水平、个性是不一样的,而具有不确定性的儿童文学正适合了这一特征,使每个儿童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儿童文学对小学作文的熏陶、内化


根据小学生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和规律,儿童写作前后的语言积累和思维训练非常必要。“一个空洞的头脑是无法进行思考的”,同理,一个空洞的头脑更是无法进行创作的。

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懂,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密乐顿指出:“写诗作文,须在书破万卷,洞达世情之后,这时候心智成熟,腹笥已满,奇思妙想,自会联翩而来,不必赶鸭子上架,生挤孩子的空脑袋。”

小学作文的儿童文学熏陶有两层含义:

(1)教师的“有意栽花”。教师为学生播下文学的种子,呵护每颗童心,把握每次读书的时机,适当引导。

(2)学生的无心“插柳”。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审美,让孩子在玩文学中玩出艺术的火花。

一要提倡自由阅读。自由选择读本。

儿童审美的个性是不一样的,要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读本。儿童好奇心强,经常会对一些问题问个不休,此时,教师最好的办法便是引导他们自己找资料。他们自己寻到的答案印象特别深。自由选择读法,一般来讲,儿童会选择一种玩文学的读法,以满足自生的游戏心态,探索心态。让儿童按自己独特的读法去读,才能使他们加深体验,解放全身。

二要引导反复体验。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认识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行动,只有经过体验,使这种认识内化为自己灵魂的东西才能坚定地转化为行动。在儿童文学熏陶中,要启发儿童反复阅读,读出声来;启发儿童用画笔画,画出想象中的世界;启发儿童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启发儿童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作品之中,真正达到变认识为体验,变体验为行动。

三要启发审美创造。

越是优秀的儿童文学,带给读者的意象不确定性便越多,这可看作作品的“空白点”。此时,可充分调动儿童想象力,启发再认识,再还原,再创造。

儿童文学对小学作文的创作启示


通过儿童文学的熏陶,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而创作又是内化儿童语言的最终途径。利用儿童文学创作小学作文主要是把童心内化为童言,把孩子气提升为“艺术家”的气质,既发展儿童语言又提高审美情趣。

一要激发儿童自由表达。

当前小学作文具有三大不良倾向:成人化、形式化、意义化。结果使得儿童丧失了作文的兴趣,要改变这一切可以先从鼓励儿童自由表达开始。

二要启发儿童实事虚写。

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不总是以美的姿态出现的,甚至平淡无奇,丑陋不堪,所以在学生作文中不能要求学生什么都作科学记录,什么都要写出“有意义”。教师要鼓励儿童发挥感性的,模糊的审美观,把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体验,化作印象中的事物,跟着感觉走,实事虚笔写。这里“虚”的含义便是:以实物为原型,印上个人强烈感情色彩的手法。

三要引导儿童充分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由于儿童积累的知识较少,所以理性思维也就少,这使他们更无拘无束地想象。在小学作文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激发想象功能,在小学作文的创作中“努力开掘儿童想象的不竭源泉,使之实现从日常感性到艺术感性的飞跃”。

从文学角度看,儿童文学真正适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能为儿童播下文学的种子;从审美上讲,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纯真,富有想象和创造力的审美天性;从实践来看,儿童文学无疑是儿童心灵的密友,习作的帮手,人格的塑造者。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融合儿童文学,让它各位小朋友结成最亲密的朋友,让它成为小学作文审美语言的源头之水,让小学作文永远“清如许”。

作者:浙江省临安市教育局 潘军强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