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啃華文硬骨頭

11:06:00

我們已經離開學校、離開華文的課堂好久了,若不是教書或有孩子在小學讀書,還真的不會去搞清楚小學綜合課程•修訂版(KBSRSemakan)到小學華文課程標準(KSSR)的分別。


對於家長,甚至校長、老師來說,教育課程的變更是無法插手干涉,也難以理解的,因此當大人面對孩子的學習方式不同於自己過往的方式時,會有無力、難以適應、無法幫孩子的無助感。這個現象,就浮現在這一次的UPSR華文理解試卷的考試中,也把"華文難"這個沉積已久的困擾引爆開來。

"華文難"真是一個困擾。根據KBSR課程,小學生到了六年級應該能掌握至少2700個字,可是他們還要應付成語、背誦詩詞、分析文句結構、語音、標點符號、修辭、規範詞、字辨等,年紀小小腦袋還未成熟,還要書寫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幾乎都是硬邦邦的語文研究,學的也是支離破碎、毫無樂趣的華文。這些全在UPSR展現出來,大人看了難怪會大驚孩子們小小就要啃下這些"硬骨頭"。

這次的"硬骨頭",大人視為"最大塊"的是在理解文〈母親的作業〉。文章被批評為不符合我國國情、部份用字是本地學生不熟悉的。但是,我相信平時只要學生大量閱讀、習慣閱讀;老師平時教導閱讀方法、抓內容重點、分析當中的問題(如5W和1H)、如何越過生僻字,要理解那篇"不屬於本國人"的文章是不難的。

但是,作為給全國普遍學生應考的重點考試,理想的出題是:貼近本地小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教學課程進度、呈現的內容清晰並且是小孩子可以理解的,文章也要充滿樂趣,讓人順暢閱讀,並能愛上華文。

譬如這次,當學生面對沉重的考試壓力,出題如果不是沉重的媽媽患上重病,換上一篇情感快樂、文字優美、充滿想像和盼望的文章,教育的功能更能彰顯出來。

而〈母親的作業〉述說的大人面對重病母親的一種愧疚和彌補、母親不願打擾孩子情願自己辛苦的老一輩思想,一般小孩子還不能理解透徹當中的親情關係。幸好5道問題中4題基本都能在文中找到答案,最後一題才是真的考"理解",但那一題的"我"字是作者以文學手法,留給讀者作想像的,依每個人理解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如……媽媽寫來寫去,偏偏不會寫"我"字,那是她有"我"字學習障礙症。假如我是作者,我的最終隱藏答案可能是這個),但出題者把理解限定於一個答案,這就跟文學創作的開放式理解相衝。不過,這樣的問題只有一個,錯了也只有一題吧。

我相信我們的孩子們逼著為了考試,啃"硬骨頭"也慣了。只是我們的教育造就我們背著"文化大使命",機械化又毫無樂趣地去應付考試,這才使到學生們討厭華文,愛華文已經飄盪到死蔭幽谷,失了靈魂。

其實,現在不少老師也還在摸索KSSR那種強調高思維、思辯、注重閱讀和多元思考的模式,我想像到了明年的小六評估考試(UPSR),還是可以預見聲聲"華文難"的。

原文链接:星洲日報·新教育
作者:鄭德發(作者為本報學刊《星星周刊》主編)
日期:2015.09.22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