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就:入境生情,诠释文意

18:04:00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诠释文意是师生与作者、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由词、句、段表层联系到领悟文本深层意蕴。发掘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以学定教,有序引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让学生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或感受最深刻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为什么感动?在听取多个学生对文本独特的见解后,老师再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出发。学生有了学习欲望,对课文的理解往往能提出独特的见解。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让学生找出文中最令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提问中有几个学生都对文中这句:“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反复朗读思量,这句话让学生感到震惊。学生提问:老班长明知这样做,只会造成胃痛,饿坏身体,可为什么他不先吃,宁愿让自己挨饿?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既然大家都知道草根十分难咽、鱼骨头硬得不能吃,那么必然会对他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我们先来关注老班长的身体状况,找出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生:“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感觉到炊事班长过早衰老了。

生:“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老班长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了。

师:老班长脸上布满皱纹,说明他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用尽心力照顾好三个病员,而自己却一天比一天消瘦,是什么原因?

学生从文中老班长说的话中找到答案:为了完成指导员布置的任务。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让学生个性化朗读句子:“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多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多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这都是课文中的语句,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从老班长崇高的思想革命境界入手,感悟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引起触动,正如叶圣陶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

二、揣摩语句,入情感悟


教材入选的文学作品,需通过揣摩文字去细细体会,围绕主题领悟真意。抓住文本精彩语句引导学生质疑,能“触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反复揣摩文本中心句,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做到“披文、入境、入情、感悟”。在与文中人物的对话中,是一次次精神境界升华的愉悦历程。引导学生揣摩语句在文中的作用,重点精彩的语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如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理解;个性化朗读,模仿人物说话的语调,从表情、动作、声音着手等。文中的语句、情节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同感时,个性化感悟思维火花往往会被激发。

如人教版五年下册第四组课文,引导学生从亲情、从感悟人物高尚品质角度入手。家庭温暖的父爱、母爱,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教学《金色的鱼钩》引导学生理解:炊事老班长把三个生病小战士当作自己亲生儿子细心照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

围绕描写人物心理感受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这充满人文关怀细腻而又真情流露的感情。如品味句子: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师:“我” 端起搪瓷碗的这一刻,百感交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这一刻“我”想到什么?又想说什么?”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火花来填补文本的空白。

生:感到老班长对我那份浓浓的关爱,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对老班长的感激之情。

生:从老班长身上,我感受到了坚强的革命意志,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崇高品质。

生:这碗鱼汤表达了老班长对我的深厚寄望,鼓励我沿着革命道路继续走下去。

语文凭借着丰富多彩的言语表达,丰厚的人文精神,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在理解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感受到文字的律动美,读出感情,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敬佩老班长,形成正确的文本价值取向。体会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获得与作者感同身受的体验,得到心灵上的启迪,情感上的熏陶。

三、填补文本,想象悟情


小学生的模仿意识较强,文本的表述方式会萌发学生想象的思维火花。文本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让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展开想象,才会对文本有深入、真切的理解和感悟,才会挖掘出隐含在文字背后的体现作者思想的情感。语文中的人文精神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有时看起来不经意的一句话,很可能蕴藏着深刻的内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把这样的语言点出来,引领学生仔细品评,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桥》的教学,以老汉沉着指挥为明线,以险情不断加剧为暗线,围绕明、暗两线交替进行教学。以洪水疯狂涌来,人们慌乱逃生,洪峰不断加剧,险象环生,人们却在老汉的指挥下做到有序脱险,设置悬念,步步深入感悟老汉光辉形象。

学文释义,作者将凶猛的洪水描绘得令人身临其境,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将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句子找出来细细品尝。

师:你觉得洪水像什么扑过来?学生回答得各有千秋,像饿狼、老虎、弓箭……“用了这么多的词来形容洪水,目的都是为了说明这次灾情,洪水来得怎么样?”有了丰富语言积累的基础,学生抓住了洪水来得快、猛的特点。师:“洪水来得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前毫无预兆,村里的人当然会表现得怎么样?”此时学生对“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等词语有了初步的理解体会。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出当时逃生情景,播放洪水造成巨大伤害的视频,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老师话题一转,用过渡语烘托出老汉的出场,这样学生对文中描写老汉句子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字面上了,升华到把群众当作亲人对待,舍己救人的博大胸怀理解老汉的做法。渲染环境氛围,衬托人物的出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文本主旨为中心,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搭建通往文学特色殿堂的桥梁,填补文本空白。构建对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

阅读课堂是陶冶个性,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感悟诵读过程。新课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层面的教学目标。诠释文意过程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提高其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在文本解读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探讨出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文本意义。在学文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在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中形成富有个性化的见解,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

作者: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中心小学 陈成就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