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中华教的悲情

11:00:00


虽某些论者总爱强调「悲情」已过时,然本国华教与悲情的关係,还真的是「欲捨难分」:不是当事人沉湎于悲情,而是悲情总被外力挤迫出来。如说面对国中华文科不但难开课,也难考到佳绩,以至越来越多学生弃考的不利情势,许多爱华教人士不免深感不忿、气馁,乃至绝望。就算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勇敢地作出不惜牺牲多得个A+或A之机会也要考华文、即使考不好也绝不后悔等振奋、温暖、激励人心的「喊话」,惟不管华文媒体如何为之敲锣打鼓,其本质上还是可悲的。

说来匪夷所思,乃至荒谬:怎会有一个国家连一门中学语文科的教学和考试,也会搞到连未成年的学生都被推到「文化传承」、「民族大业」之前线,严正但沉重地为族群发声、表態、抉择?

与其说这些学生「识大体」而令本族骄傲,不如说本族已失败到连堂堂正正的文化,也无法被自己的国家所重视和维护,结果「难为」了这批年轻一辈,实在对不起其人。

有权建立机制


只要一群体仍觉得其族群「本质」和认同有存在的必要,在民主国家,其完全有权通过正当的政治程序为文化传承建立某种机制,包括国家级的机制,如说学校、研究机构、推广中心等,而这当中也包括把其主要语文列为正课,乃至「一定程度上」的必修、必考科的权利。

可这权利到底能实现多少,则得看族群的政治视野和作为了,那些有许多领袖一味「逃离政治」,动輒搬出「不要政治化」立场来躲风头、和稀泥,乃至乾脆卸责者,恐怕只有一直被无视、冷待、忽悠的「命水」。毕竟会不会、要不要政治化,诚非可由某方一厢情愿的。

当然,坊间也总会有另一种自詡为更「自由主义」的声音质疑华族为何要坚持文化传承,为何偏要下一代懂华文,所以认为其悲情是「自找」的,连所谓文化权,也只是某种「內在霸权」。

如此「先进」的自由主义不无其意义,惟若其提倡者不先依同样逻辑去针对所谓「国语」和「国家文化」,那不仅难叫人信服,还有「柿子挑软的吃」之嫌。

国中华文科难开课、难考好,若只是偶尔发生,或可视为技术问题,但若是长年累月且还蛮普遍的一再发生,加上与其他科目的「待遇」相差太大,则很难叫人相信其背后没有「政治黑手」。是以,某些人衍生遭「打压」的悲情和相应的抗爭態度,诚非无理取闹。

总之,民主国家本就不该让群体產生如此无辜沉重的悲情。至于不因此而检討、修正国家制度,反而去追究、质问或「忠告」悲情者为何不「自省」、「放下」、「识时务」、「山不转人转」、「自力更生」等,实在有点莫名其妙。

原文链接:东方网
日期:2016年03月14日
作者:郑庭河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