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公式,化解文言文教学难点

19:00:00

文言文教学难点和重点是对特殊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理解。往往学生对这两大难点有些云山雾罩,不知所以,因此对文言文的理解就有了障碍,文言文教学也无法顺利进行。

笔者在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十余年,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方式,借助数学思维和公式,化解这两大教学难点,尤其是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这种方式非常见效。巧借公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具体做法如下:

一、先把句子主干化解为公式

要想让学生明白古汉语句式的特点和词类活用现象,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现代汉语句子的组成。因为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传承与发展,而古汉语的一些变化都是基于现代汉语来讲的。

一个句的主干由主语、谓语、宾语构成。我将其化为公式 “句子主干=主+谓+宾”。然后让学生明确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能做主语的词一般都有能充当宾语,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组成。运用数学代入法,用词性代替成分,就得出下式:

句子主干=主+谓+宾=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名词(代词)

因为现代初中阶段淡化语法教学,所以讲解以上内容是必要的。

一个句子修饰成分有定语状语和补语,

定语修饰主语和宾语,化解为公式:<定>主语(宾语)=<定>名词(代词)

状语修饰谓语,化解为公式:[状语]谓语=[状语]动词

二、巧借公式,化解词类活用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条件下充当了其他词的语法功能。主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直接做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名词都将其公式化,简单明了易于学生接受。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个正常的句子主干=主+谓+宾=名(代)+动(形)+名(代)

在古汉语句式中在有主语或主语省略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句子主干=名(代)+名+名(代),那么用替换法,中间的名词充当了谓语,有了动词的功能,活用为动词。

例如:范曾数目项王(《鸿门宴》),句子主干是范曾目项王,即主干=名+名+名,那么中间的名词“目”充当谓语活用为动词。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如: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服、衣冠原为名词,化为公式:

主+谓+宾=名+动+名=(主)+名+名

即第二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 名词直接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一般都是副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名词也充当状语角色,这种词类活用现象叫名词直接作状语,这在古汉语很普遍。在教学实践中我先用让学生用公式表示正常情况:[状语]谓语=[状语]动词。在古汉语句子中有主语或省略主语的情况出现名词紧跟谓语前,那么这个名词直接修饰谓语作了状语。用公式表示成(主语)+名词+谓语,用替换法,名词直接作状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面刺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些句子的加线词本为名词,直接修饰后面的动词,直接作状语。

3、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形容词一般充当谓语成分。在古汉语里会出现动词、形容词与前面的谓语动词连用充当宾语,即动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公式表示为

动词(谓)+形容词、动词(宾)=动(谓)+名(宾),那么形容词、动词活为名词。

例如: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这里殚、竭为动词,它们的宾语是出和入为动词,即(谓)殚(动)+(宾)出、入(动)=动(谓)+名(宾),那么,“出入”活用兵为名词,译为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财货。

(2)将军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这里“坚、锐”本为形容词,分别充当“被”和“执”的宾语,意为坚固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即形容词活用动词。

参天文献:
[1]倪文锦.语文(基础版)第二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5-258

作者:井陉职教中心 刘国红
原文链接:育星教育网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