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说明文语言四法宝:删、换、赏、品

15:00:00

品味文章的语言,就是体会文章语言特色及遣词造句的妙处。就说明文来说,就是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生动、通俗、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

初中阶段,同学们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归根结底体现在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上,可见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极为关键。下面谈谈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四种基本方法。

1.删一删 

作为说明文来说,语言的准确性是首要条件。我们阅读时要注意那些修饰语、限制语,如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和语气等词语的运用要做到准确无误。这些词语的运用至关重要,删去后往往会使得语句“说话过于绝对,不留有余地”,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原则。

例如:《巍巍中山陵》一文中的“它(祭堂)在整个陵园建筑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一句中,两个“最”字连用,表明“大、高”的程度,突出祭堂相对于整个陵园建筑而言,其规模之大、地位之高。如果删掉两个“最”字则不能表现这一点,可见这两个“最”字的使用准确而严谨,如实地说明了祭堂的特点和地位。  

2.换一换 

阅读说明文时,我们要抓住句中关键的词语,即那些准确简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分析、鉴别它们的语境义,在语境中领会其准确性。可以采用“换一换”(即用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替换,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揣摩品析。

例如:《巍巍中山陵》一文中的“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一句中的“辽阔”一词可否换成“开阔”呢?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辽阔”是“宽阔的,广阔的”之意,而“开阔”只是“看到的空间范围没有遮挡阻碍”之意。相比之下,“辽阔”的范围更广,前与“制高点”呼应,后与“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呼应,突出了“平台”的地理位置及作用,可见这里用“辽阔”既十分准确又恰到好处。

3.赏一赏 

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有时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者为了更好地阐述事理,往往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就拿说明文中的描写性语言来说,同学们在欣赏描写性语言的同时,还要结合说明文的体裁特征,考虑其对于介绍事物特征或者阐述事理的作用。

例如:从题目来看《巍巍中山陵》不仅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而且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巍巍。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如:“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我们可以想见苍翠的林海、紫红的巉岩、蔚蓝的天幕……这些景物浓郁的色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描写不仅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使人感受到中山陵周围的环境,同时对中山陵“巍巍”的形象也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4.品一品 

在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时,为了使得说明更为直观、形象,还可以恰当地采用一些有效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当然,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介绍事物特征或者阐述事理,而不是单纯地为使语言生动。

例如:《巍巍中山陵》一文中的“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一句,对偶、比喻综合运用,有声有色,动静相宜。我们在品味的同时,如果只是理解为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不免流于表面,而应结合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去考虑。实际上,这一对偶、比喻句写出了在平台眺望的景致,“如屏、似带”的比喻是远眺的结果,写中山陵周围的环境,山水相应,气象万千,对于突出中山陵“巍巍”的特征起到了衬托作用。
  
总之,品味说明文的语言要在纵观全文、把握文章内容、充分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基础上,斟酌词句,分析修辞手法,考虑其他表达方式的作用。

作者:江苏 徐邦桃
原文链接:育星教育网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