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對談:严长寿与苏明进·別用後照鏡計劃孩子的未來

14:00:00

「只有高中畢業,卻能當上跨國企業總經理?」每一位家長,雖然嚮往,但一定沒有把握,自己的小孩可以走出嚴長壽的傳奇之路。這樣對生命充滿著熱情、持續自學,是能力取代學歷的代表性人物。
嚴長壽基隆高中畢業,卻在美國運通從小弟做起,二十八歲就當上台灣區總經理;退休的第二人生,凝聚更大的力量投入公益事業,甚至成為台灣偏鄉教育的關鍵推手。現在擔任台東均一和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董事長,聯結資源,建立起東台灣的師培和支援系統,期許成為台灣偏鄉教育的民間智庫。
每一位家長,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階段,可以遇到像蘇明進這樣的老師。循循善誘、相信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搭建不同的舞台,讓每個不一樣的孩子都能被看見。
蘇明進自己從小是個按部就班的孩子,在大學時代「醒」過來,問自己是否甘願這種乖乖的人生。他踏出自己的框框,參加許多社團,開拓視野、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也找回對自己的自信。因此,他總是能看見孩子的需要。「師生間的生命互相砥礪、共同成長,讓我著迷不已,」推動學思達教學改革的關鍵推手、中山女高國文老師張輝誠,在蘇明進新書《交心─啟動孩子的內在動機》序中感動的說。
求學階段遇到考試就挫敗的嚴長壽,若是遇到蘇明進這樣的老師,會迸出什麼火花?
面對多變的未來,他們會給父母什麼建議?哪些能力是最重要的?該怎麼引導?
Q:兩位長年在教育現場觀察孩子的成長,若是要給現在中小學生家長三個教養上的建議,你們想跟父母說什麼?
嚴長壽(以下簡稱嚴):很多社經地位較好的家長,他們很在意教養的方法和趨勢。但要特別提醒的是,這群家長,常常會把自己的縮影和期待放到孩子身上。
我想要提醒父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破這種期待,因為,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包括,他不會和你一樣。
第二,家長必需了解社會發展的趨勢,不要用自己過去的經驗看孩子的未來,而使得孩子走你後照鏡看到的路。世界的趨勢快速在轉動,我們過去單向教學傳授知識的方式,已經不再有效。現在有太多的工具可以取代死背的知識,一隻iPhone 若可以回答所有考試的答案,你要思考如何不被iPhone取代。
第三,生活教育非常重要。生活教育包括了做人的基本禮節,孩子的生活品格等。現代父母常常因為孩子的功課,告訴他:「你不要洗碗,不要做別的事情,就給我讀好書。」
錯!面對未來的時代,你更需要讓孩子學習和不同的人相處,一起來體諒別人,學習一些工作以外的生活技能,譬如說音樂、舞蹈、戲劇、美術、閱讀,體育也很關鍵。
這些能力的培養階段,都是在童年期間,是父母和家庭陪伴的關鍵階段。有了這些能力,一輩子不管做什麼工作,生命都會非常豐富。
蘇明進(以下簡稱蘇):我很贊同董事長給父母的建議。我第一個想說的,也是生活能力的培養。我現在帶美術班,每個小孩都很被爸媽呵護,但家長注意著給孩子滿滿的愛,有一些事情就忘記教;或是因為滿滿的愛,不敢放手讓小孩去做一些事。
我常遇到學生已經三年級還沒有洗過餐盤、五年級不知道怎麼剪指甲、掃地……我們剝奪了孩子這樣的能力。
第二個建議是要引導孩子培養同理心。現在孩子因為自我表達能力很好,很容易有口頭爭執,對旁人欠缺同理心。孩子不習慣體貼和關注別人,格外需要引導他們怎麼跟別人合作,怎麼同理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
第三,要讓孩子擁有自學的能力。現在小孩擁有的知識很多,但都是被塞進的知識,遇到比較困難的學習,沒有貫通,就會開始退縮或放棄。
班上有很多孩子,當遇到數學不會算的時候,就會自暴自棄,坐著不動,整節課都不想要一起參與。
當學習是大人塞給孩子的,他們會欠缺想要面對挑戰的動機。但是未來生活上會遇到的挑戰,完全不是課本可以全面涵蓋,因此自學力非常重要。
Q:嚴董事長在高中階段非常活躍,是好幾個社團的領導者,但對考試很不在行,沒進入理想大學。若你現在遇到這樣的學生,會怎麼引導?
嚴:當老師都有很多的無奈。最大的無奈就是因為體制都是用考試評量老師和學生的前途,因此家長也是用這樣的標準評量老師。
做父母、做老師、甚至於孩子自己,都要學會觀察自己天賦的能力。做老師,本身要有一個很好的素養,你會知道小時候畫畫很厲害,但是未來會成為畫家的孩子不多。但畫畫,是培養生活素養一個很棒的工具,是必要培養的博雅教育。孩子透過博雅教育,可以探索他的天賦,也可以從中找到自信。只有當孩子有自信時,他才更能展現自己。
博雅教育不只是音樂、舞蹈、美術、戲劇,也包括閱讀和運動,這些都是生活的素養。大人很重要的責任,就是重視和栽培孩子博雅教育的素養。
Q:蘇老師若當時你是嚴董事長的老師?會怎麼協助他? 
蘇:我的班上也有很多這樣的學生,每一個家長對孩子都有很多的期望,覺得孩子會畫畫,所以送進美術班。
我看到每個孩子展現出不同的天分,有的小孩真的很會讀書,包括畫畫還有各方面都很行。也有小孩其實只有功課很好,但畫畫不行。有的小孩身上有明顯的特質,例如,體育方面很耀眼、或是對人際關係的掌握非常的拿手、或是領導能力非常好。
我會試著讓不同的孩子,有展現的機會。譬如,班上開始把國語課融入戲劇,剛開始孩子很生澀,最後變得很大方。
我就發現,有一個男生平常在班上很內向安靜,可是後來試了幾次戲劇表演,他在台上非常活潑亮眼,全班都嚇了一跳。過去,這孩子是比較乖巧的男生,所以和其他男生有隔閡;可是後來發現這個孩子表演的優點,大家開始親近,然後產生很多聯結。
身為老師,我試著給孩子很多展現天分的機會。當學生看到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特質的時候,便會開始互相去親近對方,讓這些真正的天賦展現。
Q:現在的教育面對著一個很難預知的未來,許多老師投入翻轉教育,但也面對很大的挑戰,老師最需要的支持是什麼? 
蘇:我發現很多家長是很認同也支持老師做教學的創新。可是他們還是習慣用最後的成績,例如段考、或是期終的成果,來看老師、學生是不是有盡力?
我的班上平常都很快樂的學習,家長也很認同老師做很多能力的培養。可是只要一到考試前,大家會非常的緊張。每一個小孩的家裡很緊張、安親班也很緊張……最終,還是看重評量成績。
我們沒有去評量學生學習的熱忱,沒有去評量學生生活表現、品德。這樣真的很可惜,沒有讓其他的東西去展現出來,我們的教育只有用考試驗收成敗。
當我們的教育當局或政策制定者,可以讓我們去多做不同類型的評量,那麼對於過分重視學習那一塊,我相信會自然鬆綁。
我相信老師們都是有熱情的,都是想要付出更多,試著給老師更多的彈性,去發揮他的長處。
嚴:我現在是兩所學校的董事長,一所是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這是一所公辦民營體制外的實驗學校,辦學已經差不多有二十年。經過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我自己看到,有一批家長是因為不滿足於這樣的環境,移民到宜蘭去,現在甚至到台東。這些家長希望為孩子保留考試以外的天賦,不要只為考試學習。
最近有一個十二年級(高三)的學生問我:「如果我們大學升學成績考不好,很多人評價華德福教育不好,你認為這樣公不公平?或值不值得?」
我直接問這個學生:「如果回頭看這十二年,把所有你曾經在華德福學到的遊戲、戲劇、舞蹈、音樂、專題報告……自己動手做的經驗都拿掉,換一個考試的好分數,你願不願意放棄?」他說:「我絕對不願意!」他的回答,就已經是最好的結論。
蘇:董事長講這一段話我好有感受……我教書快要二十年,帶了快二十個畢業班。看著學生長大,到社會工作,現在也都結婚生子。我發現,小時候總是考前五名的小孩,到最後卻可能不是最優秀的那一群。
真正發展比較好的是,那些頭腦比較靈活的,身上有很多能力的小孩。這些小孩功課不是最好,但對學習有興趣,一直保持那個熱忱,最後發展反而是好的。
我前陣子請所有畢業班的小孩,到網路上填一份問卷,我想知道畢業這麼久,他對於小學那兩年還留下什麼印象?有的小孩畢業十幾年了,可是他回應,經過十幾年他還記得的,是我們當時共同努力,認真去參與的教學活動,甚至是過程。包括寫作、閱讀,這些長久下來在他們身上累積的能力,是他面對生活,還有工作上重要的專長。
Q:現在親師之間有很大的不信任,兩位有什麼經驗,可以化解不信任,讓親師一起協助孩子發展? 
嚴:在宜蘭的慈心華德福,學校很用心的經營親師關係。有一次,我陪貴賓進去看班親會,老師請每一個家長去採了一片葉子,然後請大家專注看著葉子。老師告訴家長:「你的葉子可能被蟲咬了一個洞,可能斷了一角……你想像,這就是你的孩子,要欣賞他的優點。」大家專注看了很久,再讓家長去把它畫出來,畫好,輪流看別人的葉子,發現每一個都不一樣。
這樣的班親會互動,是用一個非常軟性的方式讓家長體驗,面對孩子,試著去欣賞和找到他的優點,也了解到他的弱點在什麼地方。
所以我覺得和家長溝通,直接講道理他已經聽多了,反過來你用這些實際的經驗更有效果。
我真實的經驗,是自己從小學到高中輟學了兩次,一次是因為身體的關係,一次是自己表現不好。但這些輟學經驗,後來都變成養分,因為年紀比同班的同學要大一點,我就變成樂隊的隊長、民謠社的社長。班上的同學志願做我的祕書,因為我太忙了。不單管學校自己內的事情,還做外校的、跨校的活動策劃,露營、演唱、舞會,各種東西我都做得很棒。
那時候我的感覺是,將來要是哪一個人請到我當他的夥計,那個人一定很幸福。我心中那個無可救藥,要把事情做好的力量非常強。
但碰到考試,我就變成一條蟲了。所以我為什麼這麼支持體制外的教學方法,因為我們真的不能把每一個孩子用一個模式去對待。尤其是看到台灣的未來,它需要大量有創意的年輕人,而這時候,假使我們還是用傳統教學的話,只培養一模一樣的人才。我們等於失去了一個讓台灣可以快速跳躍的機會。我自己認為,過去五年教育的改變,大概是過去兩百年的總和。譬如,我覺得現在的線上學習,會變成啟動未來教育革命的推進器。
蘇:我沒有像董事長那麼優秀,我小時候是一個很內向、害羞的小孩,家境也不是很好,乖乖的讀書,但是功課也不是很好。一直到大學,我自問要這樣過一輩子嗎?看到台上那些同學好耀眼、好羨慕。我想改變,後來我就去參加學校最動態、最活躍的社團─童軍團,一天到晚和他們上山下海。
大學我大概參加了十幾個社團,改變了我對世界的看法;也默默累積了很多的能力,在過程中培養了我的自信,找到自己內心想要做的事情。
嚴:你等於是用大學時間彌補了高中所有的缺憾,我覺得真正的教育,如果我們能更均衡的讓孩子從小就體驗到這個,他不會畏懼學習,對知識能一直有好奇心,未來有能力專注於你所要做的事情。
幸好你有後面這段,不然你還是原來那一個羞澀的、乖乖的你。所以,若能把這些探索和多元的教育放回基礎教育,你就會覺得我們社會變得更加文明。
Q:兩位會給新的教育部長什麼建議 ?
蘇:我是一個國小老師,我感受到的是,這個國家對於國小的教育資源分配並不是那麼充分。譬如,校長就會說我們今年只有多少錢,可以做的事情很有限,包括研習想請講師沒有錢,所以我們學校的老師自己去講,或是利用什麼形式來替代。設施老舊,學校也沒錢修。
我的女兒現在是幼兒園大班,我也發現台灣各階層的老師就屬幼兒園的最辛苦,每天的工時好長,他們要做好多事情,薪資卻是最少的。事實上,幼兒園老師有很深的專業,譬如,我不太懂如何去教孩子拼音,所以閱讀的部分我就沒有辦法這麼快的上手,我要等老師教過後,才能在家裡幫女兒做加強。
國小老師也一樣,我們做了很多事奠定孩子知識的基礎,甚至生活能力的培養。但是資源這一塊,像是一個倒的階級金字塔,在上層的(大學)可以得到所有的關注,可是到愈下層,我們愈是得不到重視,應該要再均衡一下。
期望新的部長,更重視幼兒教育跟國小教育這一塊,當孩子累積了很多的能力、知識後,對未來的發展很重要。孩子的情緒會比較穩定,甚至他們有更多的能力,可以應付後來種種的變化。
嚴:我也同意,如果要給教育部長建言,我覺得第一個就是少管一點,讓各種體制外的實驗性學校有更多的空間去嘗試。因為你要撼動主流社會的價值觀非常困難,很多教育部長陣亡,都是因為撼動主流社會的價值;但反過來,現在已經有「實驗教育三法」,可以讓一些有理想的老師跟校長們,先去試著嘗試一些不同方式的教學。在這個領域,就請政府盡量鬆綁,讓大家有一個空間去成長。
十幾年前我就預言,開放這麼多大學,有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教育部要花錢去補助它們,大學品質被稀釋,最後發現我們浪費了很多人的生命念大學。
未來教育應該讓高中畢業生自己去判斷,該從技術、藝術、學術中選擇哪條路。認識自己,有自信在這三個領域中選擇清楚,未來孩子進入大學或不進大學,或是選擇先停一段時間,再去選擇都很好。
我覺得將來讀大學,會像進書店一樣,你不必把所有的書都買回家,你只會選你想要的去讀。現在國外的網站,你幾乎可以學任何你想要的課,認真聽完,你就不用讀大學,因為不在乎有沒有學歷,而是要有能力。
如今世界面臨一個排山倒海的改變,我覺得做為教育的領導者,必需從這個角度來看。
(採訪整理∣陳秀如、陳冠佑)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