諳華文校長難找‧華中掌舵人青黃不接

19:39:00

馬來西亞國民型華文中學,是我國教育體制中,舉足輕重的一環,是華小畢業生進入免費政府中學的首選,更是華社致力維護的華教根本。
自1960年代數十所華文中學接受改制,成為國民型華文中學以來,捍衛“改制承諾”與其中華文化特質,一直是愛護華教人士,不可退讓的

國民型華文中學有別於國民中學,是因其數十年來,堅持捍衛創校以來源遠流長的華校特質,讓華文與馬來文在教學媒介語的應用上並駕齊驅。

然而,母語教育、中華文化得以在馬來西亞發揚光大,並不是個必然的發展,校長作為學校的掌舵人,掌握了一所學校的發展脈搏。因此,多年來華社一直堅持必須由具華文資格、通曉中華文化的校長掌校國民型中學。但是這項堅持並非易事,多年來一直備受挑戰。

國民型華文中學發展理事會秘書吳文寶向星洲日報記者指出,目前具華文資格的定義指的是初中評估考(PMR)或以上的華文程度,並通曉中華文化。但其實最理想而言,是希望我國所有國民型華文中學的校長都具大馬教育文憑(SPM)或以上的華文程度。

捍衛華文資格
成重要防線


對於捍衛國民型中學的中華文化特質,校長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是影響學校前進方向的關鍵,因此捍衛校長的華文資格成了華社極為重視的一道防線。

“其實我們並不主張趕走目前已在任的不諳華文校長,而是希望當國民型中學有校長退休,能委派諳華文的新校長接任。”吳文寶受訪時指出。

很多副校長不願升級


校長合適人選青黃不接的窘境,是國民型華文中學目前面對的嚴峻挑戰。校長替補人選的缺口令華教人士倍感憂心,若無法有效解決,將導致校方無法在現任校長退休後,拒絕教育部委派不諳華文的校長掌校。

吳文寶坦言,其實有很多副校長不願意被擢升為校長,其原因包括:大量文書與行政工作、額外的責任和並不特別吸引人的薪金。

“而這一兩年教育部限定只有副校長才能申請參與`校長專業資格證書課程’(NPQEL),大量減少了符合申請資格的教職人員,另外即使符合申請資格的副校長在該課程的面試中,也經常無法過關,而面試失敗的原因並不被官員告知,讓校方不解並無法對症下藥。”

他直言,以目前的情況而言,已可預見校長斷層的情況是很嚴重的,目前我國79所國民型中學中,有6所學校未獲得教育部委任校長,其中最嚴重的為檳城孔聖廟中華國民型中學,自2014年前任校長退休後,至今都尚未委派合適的校長就任。

另外,數據也顯示,今年退休的校長有15人,而明年也將有11名校長退休。

“據初步瞭解,西馬已通過`校長專業資格證書課程’的校長人選(目前為副校長)只有5人左右。根本不夠替補退休校長的空缺。”

由於沒有明文規定國民型中學的校長或副校長一定要具備華文資格,教育局因此經常遊走灰色地帶,導致頻頻發生教育部委派不諳華文校長、副校長到國民型中學的事件。

僅就今年年初,彭亨文德甲華聯國民型中學、怡保育才國民型中學就獲派不諳華文的副校長到校,而引起董事部的反彈。

在只有副校長才有機會提出校長資格課程申請的情況下,意味著副校長是校長職唯一的接班人,因此董事部必須未雨綢繆,堅持副校長也需要諳華文及通曉中華文化,以預防繼續出現“校長荒”的問題。

符合校長資格人選有限


吳文寶透露目前各州國民型中學之間,彼此掌握符合校長資格的人選資料,但人選有限“蜀中缺大將”。

馬來西亞國民型華文中學校長理事會主席陳德祥校長也指出,教育部官員曾經透露,教育部有一個中學校長人選的資料庫,但並不對外公開,因此無從得知資料庫內的人選名單。

吳文寶說,如果教育部願意共享校長人選資料庫,董事會就能輕易掌握國民型中學以外,國中是否也有符合要求的副校長,並可以進一步向教育廳推薦適合國民型中學的校長。

推薦人選未必被接納


然而,雖然目前教育部口頭上允諾允許校方董事會建議或推薦替補的校長人選,但意見會不會被採納,完全取決於教育部。這樣的口頭協議,讓校方覺得浮泛無根。

教會學校於2013年成功向教育部爭取得選擇合適校長人選的主導權,時任教育總監的丹斯里阿都嘉化發出通告,清楚列明州教育局在委任或擢升教會學校的校長時,必須和教會進行協商以達成共識。若國民型中學也取得這一紙公文,將會是個很實際的保障。

陳德祥說:“目前國民型中學也正向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爭取這項權利,副部長答應著手處理,現還在等待進一步發展。”

搞不清國中與華中差別


國民型中學改制過程是大馬教育發展的一段歷史,然而這段歷史事件卻在我國正規的教育發展史上被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造成如今許多教職人員、教育部官員都對國民中學與國民型中學之間的差別“傻傻搞不清楚”。

吳文寶說,“教育發展史”是我國師資溫床——師範學院、師範大學的其中一門課。但卻對國民型中學的改制歷史及當時政府對改制中學的承諾與背景,著墨甚少。

“若要長遠地從根本上解決教育部官員、老師不瞭解國民型華文中學的機制問題,必須在教育發展史上著手,檢討大馬教育發展史的內容,以確保教職人員,乃至教育部官員都瞭解國民型華文中學的特質。這是長遠而言,必須努力的方向。”

他也建議,短期而言,董事部需要發揮其作用,反被動為主動,在校長退休前,提早到州教育局或教育廳,與官員進行溝通,讓官員瞭解國民型華文中學的需要與訴求。以慎重考慮所委任校長的人選,否則不明就裡的官員大有可能把國民型中學當成一般國民中學來處理與委派。

吳文寶說:“其實2010年所舉辦的`國民型中學的困難與挑戰’全國研討會,《星洲日報》對此展開大篇幅的系列報道,這些報道在華社激起了很大的迴響,讓國民型中學董事會開始有所醒覺,盡力向教育部爭取委派諳華文校長掌校。

這樣的醒覺在這幾年明顯地減少了不諳華文校長的數量。”

1995年的調查顯示,全國有45.7%國民型中學校長不諳華文,2012年的調查則顯示不諳華文校長減少至27.4%。而2016年則只有18.9%不諳華文校長。

吳志強:掌華中後重學華語


吳志強校長畢業自華小,並在中學時期,修讀華文科至中二,然而卻因為那之後就長時間沒有說華語,而“荒廢”了母語。2014年,已有28年在國中施教和掌校經驗的吳志強,被委任為吉隆坡中華國民型中學的校長。

正如吳文寶所說,由於教育發展史對國民型中學這一塊的缺失,導致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不太清楚國民型中學與國民中學的差別。吳志強就是其中一人,剛接到通知即將掌校中華國民型中學時,他並不知道那是一所具華校特質的中學。

他說,起初他以為這所中學跟之前掌校的其他國中一樣,後來才知道其性質上的分別。

“我也是進了這所學校才知道原來華校與華社的關係這麼緊密,過去在國中並沒有這樣的情況。”

吳志強說,一開始時其實是很困難的,畢竟已很久沒有用華語溝通。於是他開始重新學習華語,堅持在周會上用雙語發言,並透過老師、董家教和中文報章瞭解中華文化,並致力配合推動校內的中華文化活動。

雖然吳志強被定義為不諳華文校長,但他尊重華校特質與積極學習華語的態度備受肯定。

在多年沒有用華語溝通後,吳志強在中華國民型中學的第一個週會就挑戰自己用華語發言,讓師生看到他對服務國民型中學的誠意,而他後期的掌校表現也獲得認可。

“其實我並非成功,只是為了教育而盡力,當然在瞭解國民型中學與國中特質上的分別後,我就盡力配合。”

吳志強掌校期間,該校開始將舞獅正式納入為其中一個課外活動,目前他也思考著創辦二十四節令鼓團的可能性。

張盛聞:校長人選資料庫非機密


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接受星洲日報電訪時指出,完成“校長專業資格證書課程”的副校長名單(即校長人選資料庫)並不是機密,有需要相關資料的學校可以隨時向他的辦公室提出要求。

“若哪所學校需要這方面的資料,都可以聯絡我的辦公室,這根本不是機密。”

“其實我之前就已經跟國民型中學校長理事會達成了共識,校長理事會應該推薦人選參與`校長專業資格證書課程’,未來幾年哪幾所學校的校長即將退休,就應該預先安排好適當的接任人選,長遠地進行規劃。”

張盛聞也回應道,去年就已經跟教育部長談起國民型中學委任校長自主權的事件,若有進一步發展會再對外公佈。至於加強教育發展史對國民型中學內容的訴求,他承諾將進一步瞭解情況。







原文链接:星洲日报

You Might Also Like

0 评论

访客统计



Like us on Facebook

本站声明

本站大半内容皆采集自网络,本站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提供的资讯准确无误。尽管如此,本站所提供的有关资讯不作任何承担或陈情。若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以取下相关信息。